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宁夏莫慧华的个人空间 http://wwww.moszq.com/?2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易海拾零》跋

热度 3已有 4366 次阅读2012-1-23 20:34

《易海拾零》跋

                                                                             □莫慧华

古来圣贤皆寂寞

       伟大心智的超时代沟通形成了高级文化的历史继承。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性格行为和思想体系,于是就有了经纶丶器度的差别,就有了:

       “相识满天下……

         ……弦断有谁听

        高处不胜寒……

      ……谁解其中味”

       孤独是形而上的,天才在同时代中总是孤独的,由此更增加了天才的丰富性和神秘性。这种伟大刚强克己的精神,是心理强健的表现,这种寂寞并非世俗的一般热闹所能医得。这是一种“寂兮,寥兮和宇宙同参的心理体验”。这是古往今来一类大智慧者所独有的一种精神生活。正因为这种寂寞的空寰,他们就产生了光照千古的智慧;产生了悲人怜物的大怀抱心;产生了济世扶民的大宏志愿。

       也许他们恪守“为法不侣,君子不党”的信念,追求“物我两志,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和而不同,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超脱现实环境丶情绪和思想,另有寄托。

       四海无人对夕阳!一个能倾听沉默话语的人就能听懂了世界的千古历史和万古存在的宇宙真理。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万物悟观皆自得

      学是基础,不学无以广才;悟是升华,无悟难以通灵,既要好学深思,博览强记,又要共伪存真,弃成见不囿于门派偏见。力求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不传一言,而妙悟禅理,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古奥孤诣,文辞诡隐的经典,令读者望书兴叹。因而刻舟求剑者有之;缘木求鱼者有之;望文生义者更是大有人在。要触类而通,不要死究万物,要着切体认,不要纸上求义。

       道可道,非常道。就道求道,反为道误。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抽象超出形体的称之为道,可见具体的称做器。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达到道器合一。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江湖夜雨十年灯

       非博学广才,无以取箐,惟厚积薄发,方以弃芜。

       “欲言中国文化,如不通百家之说,殆难窥其貌”。学IE的理工科出身,幸许是一种宿缘,对于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文学上的诗词歌赋以及必要博古通今的史学,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都泛泛涉猎。诸子百家丶经史子集丶旁门八百丶左道三千。离学无不窥,论无不及相差甚远,但于算数韬略丶医药相卜丶武学文才……都略窥其一二。由专业所致,旁及自然科学丶社会科学丶工程技术丶经济管理,拉拉杂杂,林林总总,诸家杂陈,似是而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养浩然之气。平生几无嗜好,不知觉中与书为伍。书当快意读易尽。闲暇之余溜溜段子,踢踢场子。百无聊赖,探索一下非日常性的未知分野。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为易消得人憔悴

       研易是一种偶然,也许是运走华盖抑或是太极宿缘。论及家学渊源,师承流派都无从谈起。至于灵光悟现,偶得天缘,我辈更是生来无此命份,只能自修自研以便卓然成家。

       没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闲适,没有“夜读《周易》不觉晓,冬望山河渐入春” 痴迷,更没有“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的雅致。在繁忙课程和考试的背后,是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谁也不敢拿前途和命运来交换阅读经典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太奢侈!在春风失意,每况愈下的境遇只能借此聊以慰籍。道不虚行,玩索而有得……

      书到用时方知多。研习期间购买大量资料,查阅大量文献,作出了数摞笔记,用时才感觉到案积如山。在阔然开朗,柳暗花明的际遇中,其意滔滔,其乐融融。天道酬勤,看万山红遍。

       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中。

《易海拾零》后记

       本书系大一暑假,大二寒假(2003年)两个假期完成。从草草触易过后,其体系便阔然于胸,但委实不敢动笔。“一名之立,数月踌躇”。几经权衡,一直徘徊在动与不动之间。年逢双十,是一段分水岭,一座里程碑,当有一个终结。

       研究经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解决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问题,而不是空谈性命道德。至于论及八卦而推容貌,据五行而测德行,恐怕多为游食术士牵强附会之词,扬则有损文化道统尊严。孔子曰:“易其流弊,其失也,贼!”《易经》文化是属于西北高原黄河上流的华夏文化,有着深厚的黄土情结。我们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上推崇弘扬,义不容辞。

       易道广大,非一代能尽其蕴,非一代能毕其功。在仅仅不到一年的业余研习期间,其学养丶修性不过是三千弱水,取之一瓢。书中所言也只是管窥蠡测,不足道万一。易海茫茫,恐穷其毕生之力,也难望其涯岸。从动笔始知,目标之宏伟,任务之艰巨,工程之浩大,实感力不从心,而举步维艰。在条件与环境不允许的前提下,在雅俗共赏的角度上,只好审时度势,就汤下面。从搜集不易的资料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在编写过程中,为力求资料的翔实丶准确,参考了大量相关的易学资料。一些资料是研习所做的笔记,因当时条件所限,未录出处,致使书中所凡称引不能一一注出出处。如果没有这些资料的补充与完善,本书将无法完成,书后虽附有参考数目,但亦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对引用编录的多学科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时间仓促,精力有限,结集匆忙,推敲不细。宫墙外望的一隅之见,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易学界同仁予以指点。

                                                                                                                          莫慧华

                                                                                                                                                          200312于西安


路过

雷人
3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莫南山 2012-5-20 19:11
“研究经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解决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问题,而不是空谈性命道德。”贤兄,可否用一二于家族事业中?谢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