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种鸽带9只乳鸽,你见过吗?日前,南方农村报记者从肇庆、茂名等地了解到,一种称为“莫氏养鸽法”的鸽业新技术在行业内盛行。该技术一举打破了传统养鸽的禁锢,一对种鸽带多只乳鸽,最多带到9只,比用传统技术最多带3只的数量,提高了两倍。养鸽户普遍表示,“莫氏养鸽法”代表行业最高水平,带9只乳鸽的现象也被称为行业奇迹。
以往种鸽最多带三四只乳鸽
“9只乳鸽一起争食,你肯定没有见过!我养鸽10年了,是第一次见。”茂名市电白县蓝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华雪指着一群乳鸽,抑制不住兴奋,频频向记者介绍。记者数了数,一个笼子里有11只鸽子,除了一对种鸽,还有9只乳鸽。他说,在采用“莫氏养鸽法”之前,一对种鸽最多带3只乳鸽,偶尔有些可以带到4只,那已经是最理想的了,再多的话不是被打死就是饿死。因为鸽子有很强的母性,每次产蛋周期固定产两个蛋,因此,种鸽育雏期间一般只接受2只乳鸽,“外来”乳鸽放进去后,种鸽就会“欺生”,将其“打”死或者致残。采用“莫氏养鸽法”后,将刚孵化出来的乳鸽,4只拼凑成一笼,7天龄后6只拼成一笼,甚至更多。周告诉记者,目前该场6成的种鸽带多个乳鸽,至少6只,最多的达到9只。
周华雪告诉记者,去年鸽场多次遭受台风袭击,其中,“黑格比”最为严重,有一半的鸽舍被吹倒,剩下的鸽舍也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屋漏偏逢连夜雨,台风过后,鸽瘟频发。“鸽舍没了,可以再建,但暴发鸽瘟,却无能为力了,所有能用的药都已经用过,10000对的种鸽,一个月药费都要2万多。”周华雪一边说一边翻出去年的用药记录。他表示,要不是采用了“莫氏养鸽法”,就要放弃养鸽了。起死回生的鸽场,目前产量(一个月内种鸽对数与所产乳鸽数之比)稳定在2.0,在茂名地区是数一数二的。
记者在茂名、肇庆等地采访多个运用“莫氏养鸽法”的养殖户,他们均向记者表示,这是以前养鸽想都不敢想的,实属行业奇迹。
莫氏颠覆传统探索新技术
记者随后联系到“莫氏养鸽法”创始人——广东维顺种鸽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莫锦勇。据他介绍,他自小就跟鸽子打交道,至今已经快20年,“莫氏养鸽法”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养鸽技术。
莫锦勇说,该技术含有4个部分,分别为孵化机替代种鸽技术、人工育雏技术、种鸽多带仔技术以及鸽病防治技术。他表示,传统技术认为,乳鸽消瘦是因为种鸽吃得不多,于是就过量地喂种鸽,效果不明显不说,饲料浪费不少。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乳鸽消瘦大多因为种鸽吃得太饱了,种鸽自己饱了就会以为它的小孩(乳鸽)也饱了,不用喂了。
为此,莫锦勇自创一套“强行式”饲喂方法,即想让鸽子吃多少就吃多少,种鸽吃完后再给予补充,然后通过精心配置的中草药拌料饲喂来调节肠胃,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发生种鸽“打”乳鸽的现象,从而达到种鸽多带仔的目的。
莫锦勇表示,选择一台优秀的孵化机全程替代种鸽抱窝,留下部份种鸽抱假蛋,另一部份种鸽负责产蛋。这样既增加了亲鸽带仔数量,又能保持大部分种鸽回窝产蛋,并可避免自然孵化中破蛋、弃窝等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实现增产的过程。
人工育雏替代亲鸽育雏
莫锦勇介绍,孵化机替代种鸽孵化技术目前普遍被行业接受,也是“莫氏养鸽法”的基础,而人工育雏技术和种鸽多带仔技术是目前代表行业的最高水平,其中零日龄人工育雏更是被认为最高难度的技术之一,一直是养鸽界人士努力攻克的方向。莫锦勇介绍,乳鸽期是鸽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时期,初生的乳鸽身体虚弱,眼睛都未睁开,身上只有一些初生羽,自己不会行走和摄食,传统养殖模式下,全凭亲鸽哺喂。目前,刚出壳的乳鸽7天龄之前全凭亲鸽哺喂,之后可以逐渐用人工饲养代替,但普及率并不高。业内人士介绍,人工饲养7天龄以后的乳鸽,不少鸽场都可以做到,但几乎无法把天龄再提前。因此,业内称7天龄以下的乳鸽为“生理死亡期”,如果这个阶段用人工饲养将会导致乳鸽的死亡。
莫锦勇表示,用“莫氏养鸽法”可以把天龄提前,甚至刚孵化的乳鸽直接人工育雏。他告诉记者,把刚孵化的初生乳鸽拿出来,放入保温房,直接人工哺喂,直到卖鸽,全部都是人工拌料哺喂。记者在现场看到,亲鸽跟乳鸽完全分开,乳鸽由人工哺喂,每天两次,而种鸽只管产蛋。据了解,传统养殖中,母鸽产完蛋后随即进入孵化期。而使用孵化机的鸽场,母鸽不需要参与孵化,可节省18天的时间。另外,全程人工育雏代替亲鸽育雏也可节省至少7天的时间。如此,种鸽得以解放,产量随之提升。
传统模式鸽场的产量一般在1-1.2,也就是每对种鸽年产14只乳鸽左右,而差的场连0.8都不到。“使用孵化机代替亲鸽孵化,再配以全程人工喂养技术,年产量可达30-36只,比传统模式增加2-3倍。”莫锦勇称。
莫锦勇透露,目前肇庆、茂名、博罗等地已经开始盛行“莫氏养鸽法”,并在当地设有示范场,欢迎养殖户随时前去参观咨询。(南方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