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捷,清新县山塘镇马安村委会境内的一个古村落。对于“鲤鱼捷”这个名字的由来,当地村民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当地地形很像一个鲤鱼跳龙门的福地,许多高官慕名前来,后来被清朝乾隆皇帝发现这一说法,特请来高人将“鲤鱼”斩成“三截”,将“龙门”封住,从此这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大人物。
“鲤鱼”伏绿野
宋代的清远西部,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及低洼地,星罗棋布的小山岗犹如一颗颗绿色翡翠镶嵌在广袤的原野上。这里土地肥沃,鱼肥藕壮,六畜兴旺。南宋末年,随着大批中原人士的南迁,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明朝中叶,唐朝状元莫宣卿后裔莫谏从四会迁入三水。至清朝康熙年间,一支莫姓从三水迁居清远鲤鱼捷。起初莫氏靠租借旧居生活,后来不断开枝散叶,逐渐人丁兴旺,鲤鱼捷自此成了莫姓天下。如今,在鲤鱼捷的土墙青砖之间,仍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莫姓繁华的影子。
在山塘马安岗以东二里之外,有一座小山岗,酷似一条硕大的鲤鱼,正缓缓向北游弋,准备“鱼跃龙门”,一飞冲天。先人因此把此地称为“鲤鱼捷”,取“鱼跃龙门,捷报频传”之意。
“鲤鱼”东西两翼各有一大水塘拱卫,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即使800年后的今天,每当稻穗飘香,登临马安岗顶远眺,只见在万顷稻浪中,一条“鲤鱼”依然栩栩如生。
“鲤鱼”的腹部有一口古井,人称“大口井”,呈正方形,长、宽皆6米,寓“六六无穷,取之不竭”之意,四周麻石铺路,方便挑水。近代为了安全起见,大口井三面砌了红砖护栏,只留一面做井沿,井沿前面的开阔地建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天井平台,方便村民坐着洗衣、洗菜。
到了盛夏季节,大口井成了男人的乐园。夜幕降临,晚风轻软,男人们提着水桶,齐集井边冲凉洗澡,一溜赤条条,无牵无挂,清澈的井水兜头而下,凉彻心脾,大呼爽快。
相传大口井有三个泉眼,各有一条金鲤把守,泉水甘冽,百里挑一。即使深秋久旱,依然碧波盈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附近四乡八村的村民都来汲水回家酿造“七月七水”。“名井”配“名村”,为古老的村庄增色不少。
鲤鱼捷“三截”
古往今来,风水宝地鲤鱼捷吸引着许多名门望族的达官贵人前来寻找“龙穴”。如在“鲤鱼尾”右侧有一座明朝大官陈氏墓。他是宋进士、谏议大夫陈风台的第七子陈图的后裔。每到清明节,散居清远的陈氏后人会浩浩荡荡而来,煞是威风。
相传满清皇帝乾隆收到密报,便趁南下江南之机,微服私访鲤鱼捷。他采纳了堪舆大师的建议,下令把“鲤鱼”斩成三截,令其永世不得超生,并在“鲤鱼尾”不远的大岗边建一座文笔塔,镇住鱼尾,令它动弹不得。
乾隆心里仍不踏实,把“鲤鱼”右首一个酷似猫形的山岗封为“猫猛岗”,把“鲤鱼”左首一个酷似青蛙的山岗封为“蛤那岗”,把“鲤鱼尾”文笔塔旁一块酷似蟾蜍的巨石封为“擒渠石”,在“鲤鱼头”左首栽下三株榕树,用来拴住“鲤鱼须”,令它无法腾飞。
可怜的“鲤鱼”在诸多法器的钳制下,只能在原地悠然自乐地生活,从此失去了“跳龙门”的鸿鹄之志。乾隆把“鲤鱼捷”变成“鲤鱼截”后,民间便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三刀斩死鲤鱼捷,一脚踏扁猫猛岗。”还有一句歇后语更绝:“鲤鱼捷——— 莫想(梦想)。”
岁月如磨,日月如梭。尽管无情的岁月湮没了人们的许多记忆,但刻在“鲤鱼”身上的三道伤痕,至今仍历历在目。“猫猛岗”和“蛤那岗”仍在虎视眈眈,文笔塔和“擒渠石”在十年浩劫中被人为拆毁和炸掉,如今已荡然无存。“鲤鱼头”下的三株古榕,两棵已被雷电炸死,剩下一棵也倒在池塘上,奄奄一息,令人观之叹息。
■人事 莫氏家族旧事
现居住于清新县境内的莫氏分为南北两大派,均系唐朝“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公元834—868年)的后裔。南派的鲤鱼捷(今山塘镇内)和白莲村(今太和镇内)莫氏族人,从三水迁入,北派如滨江等地莫姓,则从封开经连(山)阳(山)辗转迁入。
莫鞋匠远走清远
宋朝初年,鲤鱼捷莫姓先祖从广州番禺迁居四会县清塘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活渐丰,人丁旺盛。为了开拓东南部的疆域,莫谏率领一家人从四会清塘村迁居至三水县鲶塘村。莫谏遂成为三水鲶塘村始祖,历代均有名字可查考。
经过十二代人近三百年的经营,三水鲶塘村的莫姓已成为一方诸侯,加上第十代传人莫观豪曾任岭南明军千总,与同宗、被明世宗敕封为“武略将军”的连山莫朝玉(字翠峰)南北呼应,共同“征谣”,镇守一方,战绩显赫,莫氏族裔无不视之为楷模。
第十二代传人莫时进(号恒升),是个走村过巷的补鞋匠,人称“补鞋佬”,疏于农耕却见多识广。可惜囊中羞涩,无法与族中兄弟相比。
莫氏有一个传统习俗“开丁茶”,流传了千年之久。不论贫富如何,谁家添了丁,满月时均要请全村族人到祠堂聚餐。一来敬奉神灵,二来希望保佑小孩平安长大,三来显示添丁的荣耀。
富裕人家邀请全村男丁赴宴,贫穷人家邀请各户户主赴宴。莫时进本来就经济拮据,却又放不下面子。好在他常年走南闯北,朋友甚多,同时也磨练了意志。他暗下决心,想学先祖那样,到外地干一番事业,开创一个新天地。
决心已下,立即行动。在长子莫思贤满月前的一个晚上,莫时进带着妻子雷氏,肩挑儿子和补鞋箩,静悄悄地离开家乡鲶塘村,登上一条小木船,直奔清远,远走他乡。从此以后后人再也不提“开丁茶”的事。
莫氏“五虎将”
清远城西三十里的花塘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在郭氏朋友的帮助下,莫时进在花塘基安顿下来。二年后,觅得鲤鱼捷是个好地方,遂决定在此定居,开创基业。清远知县得知莫时进原是岭南千总莫观豪和武略将军莫翠峰的同宗,也关怀备至,给予诸多方便。
二儿子和三儿子出生后,莫时进更加勤奋耕作,不断开垦荒地。农闲时重操补鞋旧业,帮补家用。俗说:“夫妻同心,黄土变金。”经过几年努力,时进家境日渐富裕,有余钱即置良田。到了小儿子莫思信成家立业之时,鲤鱼捷莫氏实现了北上清远定居后的历史性中兴。莫思信生有五子,他们平时习文练武,危难时保一方平安,把祖传的“莫家拳”和“莫家棍法”发扬光大,被当地人称为“五虎将”。
虽然附近松树岗和流连岗流寇甚多,但一听到是钜鹿鲤鱼捷的人,都敬而远之,遑论来村里寻衅滋事,“五虎将”后来成为鲤鱼捷的始祖,在这里安居乐业,历经300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依然人丁兴旺 。 转载2011、4、20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