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1|回复: 1

区别贵贱-----姓氏的最初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2 22: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在产生之初就有“明贵贱”的功能,秦代之后,“别上下”、“明等级”的命氏制度被废除,但以姓氏别等级的观念却存留下来。到两汉时期这种观念再次上升为制度-----门阀制度,官方甚至明确规定某姓为望族大姓,并具体划分出姓族等级,各姓族权益地位各不相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在这种情形下,不但不同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别,就是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内部不同宗族间也有贵贱、尊卑之分。门阀世族内部按家族血缘关系区分,区域性的世家大族又有“郡姓”、“吴姓”、“侨姓”、“虏姓”之分,不同地区都有“历史著名”的家族为代表。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最大;东南是为“吴姓”,朱、张、陆、顾为最大;山东是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最大;关中也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姓氏之首;代北为“虏姓”,长孙、宇文、元、陆、窦为大。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并称为“四姓”,“举秀才,州主薄,郡功曹,非四姓不选”。就是在上述“四姓”中,也存在等级高下之别:凡三代内有位列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是为“华腴”,有位在尚书、领、护以上者是为“甲姓”,有位列九卿者为“乙姓”,有官至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官至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要数宋代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氏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为皇族姓氏,自然位列百家姓榜首,钱姓为吴越王之姓,其他六姓皆为后宫外戚之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0: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僚风气{:soso_e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