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莫君陈传
莫君陈,浙江归安人。据《中国姓氏汇编》记叙,莫氏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浙江吴兴莫家,有“西河跳珠轩”的美称──宋代苏东坡的赞誉。
莫君陈乃宋朝进士,但他志趣高洁,不肯为官,并定居浙江吴兴授徒。由于德高才丰,多次被引荐也不肯为官,所以他很有名气。君陈出二子,长子砥,次子 ,也很有才名。 为永嘉知县时,廉政爱民,政绩显著,故民为之立生祠(祖传族谱:砥为永嘉知县,本说从《中国姓氏汇编》)。 又生伯 (族谱为“伯虚”),少怀大志,官刑部郎中、温州太守,后任常州知府,为官亦清正廉明。伯 又有三子,
才华远播,各点进士及第,时称“莫家三英”。“三英”俱为官,长莫济,官宋朝司农少卿;次莫汲,官国子监正;三子莫冲,历明世长吏。到第五代,又出容,成就更大,官居宝文阁工部尚书。
浙江吴兴莫家,四代为官,五代闻名,是宋朝莫氏的鼎盛时期 12 莫永昌传
莫永昌为莫宣卿六世孙,讳之用,号建山,宋朝元佑六年(即公元1091年)进士,官封司户参军。司户大概是军队里的粮食调度官,参军大概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参谋,是将军的副手。
时宋金交战,天下混乱,宋室于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被迫南迁浙江杭州(时称临安)。莫永昌跟从高宗南渡,擢任南雄路判,居凌水,即现在之凌水驿,次年又迁居羊城清风桥。
公配李氏、万氏。李氏葬福建潮流港,公与万氏合葬羊城白云山,即今广州白云区金盘岭同旗峰。长子愚,出二子,即甲、丙,居番禺韦涌;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出四子;三子钝,配程氏,出二子,即达、遗,居东莞蕉利。莫永昌一生忠君爱国,其后裔多人不忘恢复故土之志,有人纳粟助边,捐田地
数倾,又有人上书《平边策》,终获朝庭赐官重用。
13 莫登庸传
莫登庸,公元1527──1529年安南国王(今越南),原籍东莞中堂蕉利北坊,莫宣卿七世孙莫钝后裔。莫登庸先祖为蕉利渔民(因蕉利村在东江边,村里河道纵横,故村人以渔为业),父莫萍。清初李镜《见睫琐言》及清代邓淳编《岭南丛述》皆有对莫登庸原籍的记叙。
据清末探花陈伯陶编的《东莞县志》载,莫萍能文,萍乃漂泊不定之意,故莫萍为其戏名而已。莫萍于明朝正德年间流落安南国海阳道宜阳县古斋社,后生下莫登庸及莫橛。
当时安南国王黎浚,见莫登庸神勇过人,非常喜爱,便封他为天武王都指挥使。黎潆即位后,封他为武川伯。后来殿监陈 杀了黎潆,自立为王。登庸联合黎氏大臣起兵攻陈 ,杀了陈 之子及党羽陈遂,与群臣共拥黎潆之子黎椅继位。登庸因复兴黎氏政权有功,被封为武川侯。
1521年,登庸自称为太傅仁国公,统辖十三道水陆各军,左右朝中大权。翌年,黎椅因登庸专权而不满,潜逃到山西明义县依靠郑绥,登庸乃立黎椅之弟黎椿为恭皇。1527年4月,登庸自称为安兴王。6月,登庸逼黎椿让位,自封为太祖,改元明德,立子莫登瀛为太子。
1529年末,登庸让位给太子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为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称太上皇。1540年正月,登瀛病卒,登庸便立孙子莫福海(登瀛子)嗣位。是年十一月,登庸亲自与大臣到广西镇南关向明朝求封,明朝下诏封登庸为安南都统使,世袭。莫登庸于1541年8月病逝。
莫登庸废黎氏政权,即安南国王位,越南(安南)自此分为南北朝。莫登庸病卒后,莫氏宗室争权内拱,国势日衰。越南北朝莫氏政权跟南朝黎氏政权连年争战,凡147年。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莫氏宗室在高平被黎维禧赶到云南,莫氏势力结束,安南国全境重归黎氏。(莫登庸事迹,详见《安南通志》,清末东莞陈伯陶编《东莞县志》,《东莞史志》及《广东文史资料》)。
14 莫伯骥传
莫伯骥(公元1877──1958年),字天一,东莞麻涌向北坊人,藏书家。莫宣卿九世孙莫辅裔。
莫生于清光绪三年 (1877 年 ), 幼年入县学 , 后毕业于广州公立医校。他自幼好学 , 博览群书 , 是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之案首。为人治学严谨 , 文才出众 , 着书立说 , 名噪南粤,自负有状元之才。民初 , 莫荣新督粤时 , 曾任督府参议 , 并曾一度主编《羊城日报》 , 继而应勷勤大学之请 , 担任文史系 讲师。
伯骥存心济世,鉴于当年西医、西药新兴 , 毅然不惜耗资 , 在穗创办“仁寿西药房 ", 规模颇大。因善于用人 , 经营得法 , 销路畅广 , 药房历数十年之变幻而不衰 , 为当时同行中之佼佼者。当代中外驰名之西药巨头莫露梧 , 就是他当年提拔任用的代理人。至今 ,在省、港、澳还有他们经营下来的行业及其后裔。这是对引进西方医药治疗的一个贡献。
伯骥力主长子莫培越出洋学医。回国后 , 在广州西关自设一间“莫培越西医诊所 ",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治疗病人 , 卓有成效。诊所收费价廉 , 家乡兄弟到其诊所医病 , 给于诸多方便 , 对贫苦者 , 赠医赠药 , 连留医病床也不收费。抗战期间 , 迁往澳门 , 行医济世 , 治病救人。
伯骥一生酷爱藏书 , 曾在穗自建一座藏书楼 , 藏书最多时达 50 多万卷 , 自称 “五十万卷藏书楼主 " 。其藏书之富 , 版本之精 , 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他搜购古籍不惜重金 , 药房盈利多被作购书之用 。 一次 , 孔氏雪所抄文澜阁四库全书逾千册散出 , 莫以万金于天津赎回。大江南北书商偶有所发现 , 必将信自函告 , 因而能在 20 年间搜购五十万卷珍贵典籍。 1937 年 , 他的《五十万卷书楼书目初编》 20 卷书成 ,目载书五百种 , 为卷二万余 , 均为宋刻、元刻、明刻、清刻 等珍藏本。他更注重收集粤人遗着 , 许多藏书是研究广东历史的珍贵文献。
1937 年 , 日机轰炸广州 , 他举家避居香港。经过整理的1400 多箱书均遭浩劫 , 随身带走的书不过四箱 , 其著述原稿 50 种未付印亦尽遭劫难。失去之书有部分在广州附近平洲作废纸出售 , 其子辗转托人收回数十箱。 1940 年 , 续成《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 , 包括经三卷、史三卷、子二卷、集七卷。书凡四百种 , 较初稿少约百种。已非昔比 , 但仍成大观。
莫藏书是以汉学家及近世学古者的观点来定其性质 , 这一见解得当时名学者的称誉。叶恭炜、容肇祖谓其《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有五述三长。五述者 , 述人物的小传,述著书缘起、书林掌故文字及历史中迹考证诸子百家的专门学 问 ; 述书文侠篇、侠句 , 新奇隽水之文及传奇志怪等。三长者 , 一长为博证 , 事必考证 , 语必求因 ; 二长为校对 , 校传本之误一字之得 , 冰释理顺 ; 三长为明通 , 说古而不泥于古 理有独及必求通今。其《跋文》对我国图书馆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伯骥还热衷于培育人才。他创办了“麻涌乡立古梅高等小学校”, 这是清朝办洋学堂在东莞县内最早开办的其中之一所。他在任校董期间 , 悉心策划教务 , 不吝重金延聘良师 , 培充英才。离校后 , 他还关怀各届毕业生 , 学业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 或起用安置在“仁寿西药房”工作。因此 , 七乡中置身于戈药行业者 , 大不乏人。
伯骥洁身自爱。广州沦陷前夕徙居澳门。晚年双目失明并患瘫痪症。主室之年 , 犹关心国家大事 , 常叫左右读报给他听。于 1958 年病逝于澳门 , 享年 81 岁 。
莫伯骥是现代史上伟大的收藏家,他开办之实业对广东医药工业之发展有一定贡献;他收藏的书籍对研究广东古代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