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3|回复: 1

莫氏土司凭什么统治忻城五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3 2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忻城莫氏土司,始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历经两朝,袭官二十二代,近五百年。在广西一百九十七家(明正德年间统计)土司中,它是“改土归流”较晚、统治时间颇长的土司之一。在这近五百年中,除明万历三十三年中,发生争袭夺位内讧,其统治频临崩溃,以及清光绪年间,未遂政变,两次冲击外,它的政权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稳定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说,它凭什么能够稳定统治五百年,本文就拟此为主题,提出探讨,就教于先生们。
  一、它不断修正与中央朝廷的辩证关系
  首先明确认识明代基层政治体制。在汉族地区,实行封建郡县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世袭制。这两种体制结构、形式、大同小异。其性质、统治方式,则有原则上的区别。一个是有任期的郡县流官,一个是世代承袭的土司。
  中国历代学者,对土司制度都有论述。刘彬在《土司论》中说到“……彼之官,世官也,彼之民,世民也。田产子女惟其所欲,苦乐安危,唯其所主。草菅人命,若儿戏然,莫敢嗟太息于其侧者。……”这种制度的特征是:集统治权力于一个家庭中的一个荫官。拥有不限年代承袭官位、爵位、领地的特权。它与朝廷的君主专制是一样的、融洽的,所履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均皆符合朝廷的总体最高利益。因此,博得皇帝的认可与庇护,给其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土司制度另一种特征是:它的政权性质,属于中央间接统治。这种统治形式,在正常的情况下,与中央朝廷,尚能保持松散的,若即若离的关系,相应发生变化,矛盾突出、加深、激化。历史上土司势力坐大,搞独立王国,互侵封地,阳奉阴违,甚至公开对抗朝廷。例于很多,最突出的莫过于田州的岑猛了,他说:“(朝廷)……三堂正如三只狗,投以三片肉即去……”(《岑表纪蛮》)。以后公开兴兵对抗。
  对待上述两种特定关系,忻城莫氏土司,始终保持平衡,驯服朝廷。满兵入关,清朝建立,第十三代土官莫猛,及时献图纳土,表示归顺,促进统一。这些,都是莫氏土司稳住政治地位的重要因素。
  二、有一套适合忻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土地政策
  明初,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已经传入中国,并且从萌芽进入发展阶段。但是,偏远地区,特别忻城这样闭塞山区,其生产力还是非常保守落后的。广大山民仍是过着刀耕火种伴以采捕鱼樵原始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在人们生活领域中,比重极低,传统的封建思想及其制度、生产、生活方式,仍是处于牢固不破的地位。
  忻城是壮瑶少数民族世居地域,开发较晚。据《庆远府志》载:“汉置定周县(今宜山),其它尚属蛮地。”所谓蛮地,泛指未开发的少数民族区域,当然,忻城幅员亦包含在内。
  唐贞观四年(630)至光化三年(900),先后在宜山至忻城之间设置若干羁縻州洞。迨至宋开宝四年(971)才将羁縻归思州,羁縻纡州,以及芝州所辖富川等七县,合并为忻城县,这是忻城县设治的开始。
  忻城改置郡县后,宋侬战争爆发,北宋皇四年(1052)宋将狄青征战胜利,开发广西。民间传说:忻城境内的清水河沿岸水稻农田,均系随狄青征战将士留下戍守的军垦屯田。至今板良村一带(今属都安县)韦姓人氏口碑,亦说他们的先人系随狄青来的,留此屯守。
  明代,忻城县实行土司世袭制度后,忻城社会结构重新改组,社会生产力关系急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明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镇压八寨后,向朝廷奏议善后事宜,奏折有云:“……分拨各贼占据之云田,使各军官得以为业……”隆庆四年(1570)殷正茂剿八寨,大肆屠杀起义农民后,遗民田三万七千九百余亩,无人耕种,乃徙汉人及东兰、那地、南丹等土司官族,韦、罗、莫三姓壮人以实之。“万历元年(1573)题准广西清出壮占领田亩……俱拨土司募兵垦种,免瑶升科。”《广西续通考》。
  上述土地,虽非尽属忻城土司辖区,但忻城土司厘订的土地政策是援按朝廷规章并具体落实的。将属下户口土地、山川、河流、囊刮为一家族所占有。然后根据需要分配为:养廉田、祭祀田、膳田、科房田等等名曰公田。指派佃民耕种,课收例租,作为土司家族及公职人员生活资料。关于此,土官订有一套灵活办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精神和物质刺激,单一的实物租己不能满足官家和公职人员多样生活的欲望。如是酌情更张,改收现金。例如:城关附近的黄泥村,据居民说,该村原担任种植棉花,由官家发给棉籽,收成时缴交棉花为租。后市场“洋纱”有卖,官家责令佃衣每户缴四十枚铜元顶租,叫棉花钱。手段较前苛刻得多。但在当时交通不便,人们生活贫困,畏官心理等等原因的情况下,民倒也乐意接受。因为,缴纳现金,不仅省去运送实物释交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免却前来收租差役的骚扰。
  又如:古六村,除部分收粮食外,其余改收粮赋,都说明土司的土地政策,财务体制,有其一定的灵活性。让佃农在使用土地时有一定的活动余地,是合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另外,又根据需要,设置兵田、田、差田、地保田、叟匠田、菜园田、庖厨田、村老田、渡田等等,派民各司其事,自耕自食,免科赋税。规定耕其田者,担负应征当兵或服劳役的义务。规定佃农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如有绝嗣,或犯重罪,土官随时收回,更换另人递补。土地权仍然掌握在土司手中。这办法颇具策略,一方面将农民钉死在土地上。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让耕者“有”田,使其安心驯服。直接间接对统治者都是极有利的。土司或其家族招募流徙山民垦荒的,一般是拓后三年始收例租。
  土司,对其家族使用土地,亦订有条例规章:“……割村庄田亩,分给诸伯叔昆兄弟……三世后仍将原田归官……”(《莫氏宗谱》)。荫官之弟分支出去,徙到该管封地,辖区内的户口,土地,浪泽、河流、塘坝、洞场、山林都归其所有。任其开发招人垦荒,发展到后来,甚至变卖。
  总之,土司治下的土地,除少许自由民私拓或赔置外,绝大部份土地产权属于官有。生产者与土官的关系,或称封建地主与农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频年战乱、百姓求治,依赖、苟安、恐惧的心态下,生产技术落后,生活贫困的状态中。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局部缓和,社会秩序表面安定,都是极有利于莫氏土司统治的因素。
  社会发展,在封建主义社会里有萌生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也有原始社会这种色彩。当时忻城刚从羁縻制度转化过来不久,生产技术极端落后,人们思维简单纯朴,这些历史现实的存在,对莫氏土司的长期统治,起相对的因循作用。
  经济,不完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历史的动力。但是,人往往又受经济束缚或影响,而左右他的意志行止。也许这就是莫氏土司能够统治忻城五百年的奥秘之一。
  三、它拥有一支强劲的军队忠实地为朝廷服役
  军队是政权的主要支柱。莫氏土司世袭统治忻城的权位,是建立在纯军事镇压的基础上的。从莫敬诚算起,至二十二代莫增瑞,期间至少有十位以上的土官,奉召统率土勇外出,进行规模大小,次数多寡,时间久暂的征战讨伐。出兵最多的是协剿八寨,有千人以上,远征涉及广东罗旁。每战皆获朝廷奖赏,加官晋爵。土官这支封建武装,不仅外出讨伐,并且对内镇压。如万历年间,土官莫镇威征服同其、功德、凉荫、窑灰等处扩大封地。清乾隆五年,土官莫景隆,进剿戽水、山充,板江等处。清嘉庆十九、二十年兰扶惠、韦广昌、韦老四、廖老三、文寿福等人在思练组织兄弟会活动,咸丰七年太平天国离开广西后,迁江彭八斤(金)等人在思练一带进行反清堂会活动都先后失败,说明了土官武装占绝对优势地位。
  象忻城这样等级的土县到底有多少常备兵役或预备兵役,手边没有资料,不便妄猜,但民间传说,城关、板河、古尚、甘棠、木落、思练、牌坊、三寨、石龙等处,都有兵田,面积约在千亩以上。可见其兵源是充裕的。这种兵田屯戍制度,有其优越性,寓兵于农,集兵、奴、农结成一体,高度发挥其封建领主的凝聚力和无比权威,对巩固封建政权,都起非常积极作用。
  四、它承袭沿用了封建主义文化为其服务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转过来,它又为政治经济服务。莫氏土司就是承袭运用封建主义文化为其封建世袭统治下的政治、经济而服务的。考察莫氏土司对忻城统治五百年,采用的文化措施,可从下面诸方面了解。
  (1)继承以传学为主体的封建主义文化,并将其规范化,制订家训条例,作为维系家族统治的精神准则。
  根据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莫氏宗谱》记载:先后制订《官箴》、《分田例议》、《训荫官》、《遗训》、《劝官族示》、《教士条规》凡七篇。它们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忠孝仁爱”,强调“道统伦常”,弘扬“尊儒重道”等等哲理。特别是经历了清初“内讧”的惨痛教训后,统治者意识到祸乱根源。所以在《遗训》中明确提出:“……贵贱异形,贫富异处,庸俗之意见,靡所底止。分于村者(指其官族)毋使恃势凌人,罹于法者,即申大义灭亲,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这些族规家法,都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2)利用宗教信仰、宗族观念调和矛盾
  忻城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各民族都有共同的原始的宗教信仰,崇敬祖先、天帝和膜拜图腾。统治者运用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观念,经过巫师巧饰蒙上迷信色彩,从思想意识上麻醉人们的意志,行使“政教合一”的统治。最显著也最普遍民间,深入人心的莫过于祭祀“社王”了。人们对“社王”膜拜、敬畏的心理,仅次于对祖先、天帝的崇敬。更远超乎世俗人为的权威。供奉“社王”的“社坛”,遍布村郊角落。它是原始社会形式之一,具有先民神判遗风。各村屯立有自己拥戴的社王,给它命名,如城关街上立的叫莫罗社,城郊板河村立的叫古灵社,尚宁村立的叫兴隆社,等等。亦有两村祀一社王的,如城郊交椅村和西隆村祭祀的叫黎民社。各社自有辖区,区内居民社众,遇有是非纠葛,直曲莫辨,往往相约双方亲诣该属社赌咒(盟誓),以判是非曲直。当事两边甘服。各社订有不成文的戒律禁忌,人莫敢愈越。几乎成为风俗习惯,形成强大的习惯势力,威协人们精神、心理。其组织作用,能抵基层行政机构,而其权威影响,又远非一般村老所能望及。特别是加上巫婆装神弄鬼散布鬼话,则更加深群众恐惧心理。在欺骗、恫吓的造作后,巫师达到骗财、骗食、骗色的目的外,还腐蚀、转移人们的正常意识和感情。作出种种迷信活动来,对土司世袭制度维护与巩固,生发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人为宗教,莫氏土司亦非常重视,大力扶植。明万历十年(1582)土司莫镇威在拓建土司衙门,构筑围墙,修建大桥的同时,建造颇俱规模的三清阁(道教)。清康熙年间,亦即莫氏“内讧”平息不久,土官莫宗诏先后建造关帝庙、城隍庙(道教)和观音阁(佛教)。莫宗诏在关帝庙序中写道“……教率斯民子弟,力田、亲上、奉公,无二心焉……”。至于对城隍庙之建造,莫宗诏也寄予他的祝愿:“……所以驱灾逐厄,护国庇民也……”。这是堂皇序语,笔者幼年所见,城隍爷神龛横媚书写“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在阴森堂中,这警语,对瞻仰者,不无惊心镇慑作用。
  (3)实行钳制、封闭等奴隶文化政策
  土司对土民的思想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场合进行钳制的。最突出的是灌输等级、主奴观念,这订有繁琐而严格的规矩。如土民见土官要匍匐叩头,口称老爷,自称奴仆:见土官的太太、小姐、少爷,须行全跪礼,口称奴仆;土官每逢朔望,朝庙行香,鸣锣开道,仪仗森严,经过街道,土民必须回避。若来不及回避,则须背向大街静立,或俯首蹲下,不允抽烟,说笑,指手划脚。
  此外,不允许土民穿白布衣服,执白纸扇,戴风帽,不准土民骑马过辕门;不准土民房屋高于官族府第,官族不与土民通婚,如族中子弟纳妾,出自于寒门,要返娘家省亲,不准娘家人与妾同坐一凳,共餐一席等等等等!
  土民受教育和应试也受限制与剥夺。忻城土县不开科取士,每考期,土民须得土官证明身份,始能赴庆远府(宜山)应考。如系佃民子弟,根本没有应考资格。在蒙童塾馆中读书,如有聪明子弟,土官即召入衙内,侍候少爷,名曰“侍读”。从此土民沦于奴隶身份,终生没应考资格。是故土民视聪慧儿子为灾星,视读书为畏途。
  土司如此做作,其最终目的是想塑造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偶象。从思想上慑服被统治者。潜移默化人性独立,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偶象身上,心甘情愿,世代当官家奴隶。
  五、封建土司制度必然没落
  按照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资本主义必取代封建主义。从忻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现实正是如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封建土司世袭制度下的社会经济,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展趋势迹象,首先出现在官族内部,然后延及民间。历代土司,除嫡长承袭荫官外,其余官弟,分封到辖区内各地,从事开发建村立庄。这些官族成员,开始从封建领主逐渐蜕化为封建地主、庄主,随身的家丁、奴仆,随着社会结构日益不同,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应变动。他们从衙门、官家解放出来,由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家丁,渐变为半自由或自由农民,开始以自己的劳动智慧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生存竞争,他们之间经济实力互相消长。于是引发生产关系之变迁、改组。官族中有人日益贫困、没落,甚至丧失土地,沦为贫民,而原先的佃民、家丁队伍中,有不少辛勤卓著者,率其家庭上升为自耕农户或富裕农户,甚至还有余力,从事其他副业,官族中也有凭其先天性的优越条件,除经营农庄,租赁土地外还发展商业或其它借贷行业。于是社会经济发生质变,以地主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形成,并夹杂出现初级的资本主义商业。
  这些社会经济的变化,直接间接影响到土司世袭制度的“长久治安”,程度不同地挖空、摇撼这个制度的“墙脚”。首先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公田,役田制式的生产关系日见不合时宜,它的僵化令人难予忍受。人们要求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代替了世代为奴,安心立命的意识形态。多种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促使原始的、单一的封建领主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解体。它宣告:土司世袭制度必将没落。
  此外,土司世袭制度百分之百“官主专制”。在长期实践中,日益暴露它的腐败、反动与野蛮性。它一方面主政者不学无术,哪懂什么“政治”,只凭世袭特权行使其暴烈统治。另方面,官族们过着好逸恶劳,侈着豪华生活。对属下百姓肆意剥削与掠夺,这就必然激起民怨沸腾,民变迭生。恶性的循环反应,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秩序动乱,连统治高层人物对此种情势也感不安。清代广西提督鄂尔太上疏雍正皇帝,痛切陈词:“……土司无革职或削地罚。若不萝塞源,纵兵、刑、钱、谷,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岭表记蛮》)。主张大刀阔斧“改土归归流”——废封建土司世袭制度,随罢上官,改行封建郡县制度,由省制官员主政。忻城就是在如此情势下“改土归流”的。
  忻城的“改土归流”是历史上颇俱典型很有政治意义的转折点。据民间口碑,清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间,土官派一差役郑某赴加仁圩征收赌捐,在一次寻衅中,郑某被人打死。土官趁此扣押大批人质,要索巨款,民众不肯就范,土官遂纵兵掠户铲圩。于是激起更大的民愤,向上峰控告,历数土官劣绩。之后,府台(庆远府)转下省督批示,其中有云:“……言之痛切透彻。所请应予照准。”下令撤销封建土司世袭制度,废黜土官,改派弹压委员,设置弹压公署,理县事。
  促进这次“改土归流”,康梁维新思潮的影响,封建统治上层人物思想分化,是个因素;但重要的还是,清王朝要逐步解决,由于土司世袭制度带来的社会矛盾,直接威胁到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当然,而最关键的,还是人民群众的觉悟,奋起抗争,则是主要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