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港里不为人知的明墓
慈善寺东北方向的深山,曾经有个优美的名字——白石港,这里可眺翠微山,可瞰水库。春夏有山花,秋冬挂野果。这个美丽的地方,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明墓,墓主人正是相中了此处的山林野趣,在此长憩已有489个春秋。
《东莞德荫堂莫氏宗祠文选》载:“莫英(1450-1518),字国器,号白石,明恩平人。少时被流贼劫去,官兵得之,献入宫内,升大使侍宪宗,再升内官监右少监、大监,赐蟒衣,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葬京都西山白石港。”
虽然只是个管粮食的宦官,却也是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元老,可在明史中只被寥寥提到零星。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公公,选吉祥之处也有着无限风雅。根据螭首龟蚨碑文字:明弘治年间,这位自称白石主人的宦官办公事路过此地,被山野风光吸引,偏巧这山当时叫做白石港,觉得甚是有缘,当下决定百年之后葬于此处。
发现莫英墓其实是个意外,只因为探古路上遇到两位好心的老先生,同为寻找冯玉祥将军在天泰山的六块摩崖石刻,谈话间老先生提及慈善寺边上还有座莫英墓,我一脸茫然却勾起无限兴趣,说实话从未听说过,于是二老欣然带路前往,他们前次探访莫英墓也是几年之前了,所以刚好再去看看。
现在想来莫公公当年被沿途风景吸引确有道理,500年后我们也踏上这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草野残雪,皂荚遍地,空山鸟语,眺望咫尺开外的城市,只觉身在画中一般。越走草越高,藤蔓植物越密集,拨开枯枝赫然发现不远处山坡上立着一间素白的石坊,欣喜之际择草木间缝隙一路小跑近观。
墓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残断的石牌楼正中镌“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莫公神道”,每个字都约一尺见方,因为年代久远,刻字的痕迹已经很浅,但仍可清楚辨认出来。其前山坡好像塌陷过,使得石牌楼看起来高高在上,南面不远躺着一块带如意纹的挺大的石构件,看石料疑似牌坊的一部分,因为这牌坊有明显的被毁痕迹,侧面石榫槽干净利落,原先形制至少应该是四柱三间。石坊顶上望兽空寥寥只剩半个,即便看不到它朝天怒吼的模样,却也掩不住物是人非的无奈。
更无奈的是,就算这么偏僻,墓依然被盗了。拍摄螭首龟蚨碑时瞥见边上的浅沟就预感不好,绕过残墙一看果然地宫在一道土沟里敞着口,老先生痛心的说,怎么就挖开了,盗墓贼太猖狂,这是首都啊。我看看周围遍地的探沟,心想,也算是手软的盗墓贼了,上次在周家巷遇到的被盗墓穴那可是用炸药轰开的,刨祖坟发国难财的人历代都有,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人和猴子瞧着类似,其实差远了,心中掠过一丝遗憾。
莫英墓的石刻很精美,也能看出当时GDP一定不低,宦官的社会地位也不一样,石五供虽然只余下一个残了条腿的仆地香炉,但风韵却丝毫不减。石香炉后身东西两侧各有螭首龟蚨碑一座,分别为《白石主人传》和《白石莫公神道碑铭》,前者立于正德十五年三月,后者立于正德十四年六月,根据碑文记载,这块碑的撰文人是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蒋冕,他还有一堆的兼职头衔,在历史上还算是个名人,可见莫英当年也非等闲之辈。可惜文革的时候两碑都被毁为两段,但龟蚨完好。我一直觉得这些在荒郊野岭经历风吹日晒改朝换代、几百年后依然顽在的老家伙很神奇。这些穿越了历史的旧物在所有人都不以为然的山坳里保持着不变的姿势,而每次姿势变化都是一场劫难般的伤痛,索性就让他们一直不为人知下去吧,别去碰它。岁月变迁是把抖动的筛子,一切细小的过往都是崩离飞溅出去的,注定要逝去,无法回头。那些残碑断桥,那些胡同老宅院,那些老旧的一切……
500年后,历史会留下我们的痕迹吗?
提示:莫英墓地处慈善寺后山中,较为偏僻,杂草丛生,多有岔路,不宜独自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