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创业者 殷殷宗亲情 ─赞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邕津村的莫氏宗亲们
文作者:莫龙威
来到现在的江南区五一西路富德村莫屋坡,登高放眼展望,从莫屋坡前眺至沙井圩,从横岭纵看至邕津村,听火车南站车列南来北往鸣笛声声,看物流仓储幢幢相连,楼房䇄立鳞次栉比……一片繁忙兴旺的景象。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如我等老南宁行走其间,也已不辨南北,如入迷宫。
可谁曾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万亩地面却是荒野一片,看到的只是茫茫满目匍匐地面的野沙草和散落各处的荆丛,土质红壤沙化,干旱贫瘠,虽无风吹草低见牛羊,却也是了无人居衰草寒。想当年自富德村屋背岭遥望沙井圩,如在天边。沿江两岸的群众去赶沙井圩或到圩后的山岭打柴扒松毛捡松果做燃料,沿着中间一条孤零零已踩出黄泥印迹的小路穿越这片草甸子,望山跑死马,步行需个把钟头,气喘脚软被视为畏途。小时候听老人说,这片荒芜的草甸子地名叫“长岭”。
“红旗捲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60年,这片荒芜之地闯进了两支顽强的掘荒队伍,他们是横县西津库区的迁徙移民,其中有一支来自横县陈塘,是我们的莫氏宗亲,另一支是横县南乡的黎、李等姓族人。在这片沉寂了千万年的荒芜之地安营扎寨,吹响了开发这片荒芜之地的先锋号。
1961年底或62年初的一天,已上高中一年级的我放学回到中兴村莫屋的家,堂大哥对我说,对岸江(江南)沙井西津的宗亲兄弟邀请我们村的叔伯兄弟,过几天星期日前往参加他们的立村入伙酒,并已帮我交了5角钱(当时币值颇高)的份子钱,听后我非常兴奋和高兴,并开始知道邕江南岸来了一支莫氏宗亲。
赴宴当天上午10时,我们中兴莫屋八九十号叔伯兄弟婶母,扛着三块棕色蚬木做框,屏风式的贺喜大镜屏和两梱10万头鞭炮,渡过富德渡(亦称那麦渡),走过凤凰石拱古桥后,便开始踏入那片荒野中一条沙草拌脚和一些地方黄泥崩塌泥泞的小路,兴高彩烈地朝着这片荒野之地的西北一隅迤逦而去。
数十分钟后来到目的地。这里没有阡陌纵横,花红柳绿,流水淙淙的田园风光,只见荒野的一处丘陵上,孤零零地新建一排(或两排,记不清楚了)十多间红砖机瓦平房,一些鸡鸭在房前屋后嬉戏觅食,周围有不少荆棘丛生未开垦的土地,西津的宗亲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扎下了根,一幅南泥湾艰辛创业的景象,顿时从脑际中闪出。
西津的宗亲们见我们到达,立即拢来热烈迎接,鞭炮轰鸣,谢语声声,宗亲们沉浸在一片热烈而又喜庆的氛围之中。
这次走亲贺亲,有一件事使我当时及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当年正值困难时期,挖芭蕉头糠菜年代,少见米粒,人人饥肠辘辘,肚里油水甚少,而西津的宗亲们非常热情,慷慨大方讲义气,舍下自己的口食,极尽地主之谊,劏自己养的鸡鸭和摘刚开垦的几块菜地上的蔬菜,菜肴虽薄,却毫不吝啬一镬又一镬地煮白米饭,盛在几只大水缸里招待我们。吃着这种当年还属原生稻米香味,口感极好,并已期盼多年的白米饭,人人是“何大拿食饭放卫星”(1958年民间俚语),肚子感到许久没有过了的幸福和满足,西津的宗亲们脸上也露出很欣喜的笑容。
从那年开始,中兴村莫屋及也经常走往的富德村屋背岭莫屋(今莫屋坡)的宗亲,与西津的宗亲们认识了,并建立了深厚的宗亲情谊。当年西津的大伯爷莫洪基和二哥莫锦威经常来到我们中兴村莫屋与叔伯兄弟们叙情话旧,并教习子侄们刀、枪、拳、棍各式武术功夫。
西津的宗亲们带来横县人世代锤炼的勤劳勇敢和顽强意志,弘扬南泥湾革命精神,在这片已沉睡了千万年的荒野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引来龙潭水库清泉,长铲重锄,劈荒斩荆,深耕细作,堆肥改土,硬生生地把这片荒芜之地开劈出一片片水田和一畦畦菜地,呈现了田园美景。其中当年种植的葛薯(平话叫“胶珠罗卜”)、黑皮果蔗和头菜,名传南宁市场。同时,扩建和改善住宅环境,植树修路,改变村容村貌,成为了村场,在南宁市扎下了根,横县西津与南宁一线牵,取名“邕津村”,宗亲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现在南宁市莫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邕津村莫锦标兄弟的牵头下,邕津村宗亲已融入了南宁市的莫氏大家庭。
真是:宗亲情谊深似海,天下莫氏一家亲!
202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