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辽宁莫永甫的个人空间 http://wwww.moszq.com/?53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口斜井 开启一个时代 中国“百年一铁”特别策划之四

已有 2204 次阅读2014-7-2 13:30 | 中国

中国“百年一铁”特别策划之四

                        一口斜井 开启一个时代

        1906年,中国是个多事之秋。为挽救行将就木的大清朝,慈禧太后下诏,宣布“预备立宪”,想用改革将这艘百孔千疮的破船拖离恶浪汹涌的海面。之后,各省立宪团体纷纷出现。而此时的东北亚,日本则动作频频。先是与俄罗斯划定库页岛边界,并在朝鲜禁止朝鲜人集会结社,在中国东北则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辽东的本溪湖,虽然是大清王朝的神经末梢,依然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动荡。

         1906年,现代化的起点

       1906年的黄历刚翻过,仍属于阴历的腊月,天气嘎嘎冷,河西商业一条街的人先是看见一拨日本人在柳塘丶茨沟丶仕仁沟一带乱转。这一拨日本人走后,又来了一拨。这拨日本人来了就不走了,他们在如今的本溪煤矿公司办公楼的地方安营扎寨,一幅长居久住的样子。

       头一拨人是日本驻辽阳关东总督府派来的,来本溪湖,是调查本溪湖煤矿,并实测了矿区境界。

      第二拨日本人则是大仓财阀的人。本溪人都知道,大仓财阀来此是为本溪的煤和铁矿的。历史记录中,忽略了这一拨人的姓名,但是,有一个人一定身在其中,这人就是式村茂。在日俄战争中,就是式村茂奉大仓之命随日军前来本溪勘察资源的,并将勘察后的本溪煤田绘成矿区简图,图上标记了式村茂的名字。

      仅有式村茂一人当然不行,必须有一群人,有管理的,有技术的,具体有中国工人110人,日本工人30余人。

     开矿挖煤必须有官家的凭证,大仓也不是傻瓜,他从拥有清王朝“龙票”的人手中买到了“执照”。有了这件东西,大仓心里有了底气。只是谁卖大仓的“龙票”,笔者孤漏寡闻,至今没查到此人姓甚名谁。

      大仓财阀在中国的煤铁基业就要奠定了,仪式必不可少,于是,本溪湖人看到了一个开井的仪式在本隆重上演。

走完了所有的过程和形式,在一个前人使用过的坑口,继续掘进采煤——本溪有了历史上的第一口斜井。

      本溪开始了近代化的采煤史。

       技术改变的不仅是采煤史

       110多从当地招募的中国工人,大部分都是过去的采煤工人。

      本溪湖自明王朝以来,盛行采煤业。特别到了清王朝,本溪湖的采煤业成了辽宁必不可少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采煤工人,最多时达到五六千人。

      一代又一代的采煤方式,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刻印在这些人的脑海。

采煤的方法,延续镐刨铲装。运输方式,将煤装在筐里,由人背运出来。排水更是强劳动的,有的采用人工挑水的方式,将井下的水挑到井外,有的采用柳罐排水的原始操作方法。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利用高低差进行扩散通风。

      如今,一切都在改变。

      过去的照明由自己提一盏灯变成了电灯,时在1908年,电灯照明通行在本溪煤矿。看着明亮的玻璃形如球状的灯泡,本溪的居民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之后,电灯照明普及到了居民,几千年来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从此改变。中国很多地方,是解放后很多年后才采用电灯照明。难怪当年的把头们进关招工时,总是很牛气地说,本溪那个地方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动力的方式也在改变。从未听说过的蒸汽动力出现在了面前。采煤的坑口安装了蒸汽动力绞车,将井下开采的煤炭用绞车提到井口,后来大斜井采用倾斜皮带提升运煤,人力运输的方式得到改变。还在井下安装了蒸汽动力,过去要用人挑的水,现在只要水泵一响,水就自然排了出去。

       1914年,在坑口安装主扇进行机械通风,结束了矿井自然通风的历史。

      采煤方法也由小煤窑式转为房柱式,后来采用香火引爆法采煤或掘进。

      接着在煤田区内建设电车线路,小电机车轰隆隆地跑在煤矿区内。

      ……

      与别的地方相比,本溪人早数十年目睹了或是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早数十年目睹了或是享受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我国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称为石涅或涅石。魏晋时期称煤炭为石墨,唐宋时期称为石炭,明朝始称煤炭。公元前一世纪,煤已经用于冶铁和炼铜。17世纪中叶,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包括地质丶开拓丶采煤丶支护丶通风丶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生产的水平上。

     初刊于1637年《天工开物》,其中有一幅图,是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井深处。现在有人将这幅图发于百度网上,并设下疑问,问那竹杠派什么用场?是运送煤丶照明丶放毒气或紧急逃生?很多人都没答对。其实,那就是中国古代在采煤过程中用来排放瓦斯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采煤主要着眼于三大要素:通风,排水和安全。

      在矿井下怎么解决通风问题?很多的地方采用的是自然通风,也有先进一点的通风办法。那就是用木制风车和荆条编成的风筒通风。风车结构与传统的扇米风车相似,但体积较大,设于井口。风筒周身涂黄泥,防止漏风,一端延伸到各个工作面,一端和风车连接。用人力摇车,向井下送风。如果巷道纤曲深远,或由于季节关系风量不足,可增开风眼,使空气畅通。

       怎么排水?一般用盘车(绞车)提运牛皮袋,每次可提水六七百斤。有的地区用竹制唧筒。如煤层向地下延伸较深,或是立槽煤,沿斜巷开掘若干坝坎,坎内挖一水仓,用柳罐或唧筒,将水依次上倒并排出。

      怎样防止瓦斯?明代已知煤层内有瓦斯,称为“毒气”丶“毒烟”。排引方法是用巨竹,凿通中节,插入煤层上部,利用瓦斯比重轻于空气,集中于煤层上部的规律,通过竹筒引导宣泄。

      比起很多地方的采煤工艺来说,这已是先进的了。不少的地方更是落后,洞口不到人高,采煤的人必须口中叼着灯,必须身子匍匐在地才能把煤拉出来。

      山西是产煤重镇,有个叫阳城的地方,在元末明初时,村西窑坡古煤窑遗址坑道高宽仅一米,自然通风。到清时村郑氏丶郭氏先祖在村西瓦窑头合股开办煤窑,窑口用炼铁烧熟的坩锅浆砌,运煤仍是人拖马拉。

       1906年,本溪新的采煤业的兴起,不仅是工艺技术的改变,它更是一个时代的开端。

之后兴起的炼铁业等一系列的新的产业,都以此为起点的;之后工商业的兴盛,城市建设的发展等等,都是以此为发端的。

        1906年,本溪第一口斜井的开凿,是本溪现代化的起点。

       寻找第一斜井

      寻找1906年开凿的第一口斜井,是我自采写“百年一铁”后的愿望。这个愿望是通过任福昌而实现的。

      任福昌,彩屯矿的总工程师。

      他的家庭历史富有许多传奇色彩。

     他的身上承载着这个时代的许多信息。

     既参加过抗联,为革命做过贡献,又是土匪并又投奔国民党军的黄锡山是他家亲戚。

      任福昌的父亲,既与日军为敌过,与国民党军抗争过,又是伪满洲国时期本溪地区的一个派出所的所长。但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本溪的游击战时期,又为共产党的县大队弄了几十支枪。

      曲折复杂足可以写本小说了。

      任福昌的经历又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读高中时,教他的老师都很有名。教历史的老师佟文佩,曾是国民党中央社的记者,还是蒋纬国的情人。体育老师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教官。另一个老师曾是国民党中统的人。

      高中时成绩第一,因受出身影响,不能考大学,由此开始了与煤矿的结缘。

      聪明的人,到哪都聪明。

     采煤采了18年,恢复高考后,只读过高中的任福昌既然能辅导高考的数学。

     一些大学教授来公司讲课,一个高中学历的人还常常指出讲课中的错误。

      任福昌不但是学习聪明,对地质地理,对本溪煤层的构造都很熟悉。

      后来,任福昌以自己的本事成为了彩屯矿的总工程师。

      我在采写“百年一铁”的有关稿件时,多次采访于他。他又多次带我到本溪煤矿采访总工程师康阔林,负责地质工作的工程师胡振洪,负责通风的副总工程师陈生财,获得了不少的资料和信息。

      任福昌向我介绍了本溪煤田的形成,介绍了彩屯矿的煤层分布等等。

       寻找本溪第一斜井,任福昌更是我第一个想到要找的人。

       之前,因长时间的熟悉资料,对《本钢史》就非常熟悉。在《本钢史》第一卷中头几页上,有大仓财阀来到本溪后开凿的3口斜井。我来本溪后,第一次见到的斜井是茨沟上边靠北边的一个用于运输的坑口。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就认为第一口斜井的照片和茨沟靠北边的坑口很相像。但和任福昌一说,被他一口否定,他的理由是,那口井是用来做运输用的。

       这可算是我第一次对第一口斜井的寻找。

      第二次寻找,任福昌带着我又来到溪湖的本溪煤矿,找到在煤矿中专门负责地质工作的胡振洪工程师。70多岁的胡工,看看我手中拿着的《本钢史》内页中几口斜井的图片,冥想一会,告诉我,可能是茨沟左边的至今仍用作采煤的那口斜井。胡工口中说是可能,我想,那一定是了。

       过了几天,任福昌给我打电话,说本溪煤矿的总工程师康阔林对第一口斜井有新的说道。我和任福昌又再次驱车来到本溪煤矿公司办公楼。

       康总拿出一叠图纸打开,在有本溪煤田煤层及采掘情况的图纸上,清晰地标有第一斜井丶第二斜井丶第三斜井的位置。

       第一斜井被确切地界定在柳塘的山上。

      我和任福昌丶胡振洪丶陈生财三人经溪湖丶柳塘上得山来,在一个被封住洞口的废弃的井口停下。

      三人告诉我,这就是本溪煤田的第一口斜井。

      斜井被封死,眼睛随着巷道看去,一条直直的堆土上,生长着一溜青草。登上堆土,后边是如山的废渣。

周围有几棵树稀落着,一片荒芜。

      本溪现代化的一个起点就荒芜地躺在这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我在默默地凭吊,一任思绪如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