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辽宁莫永甫的个人空间 http://wwww.moszq.com/?53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评书大师田连元的另一面

已有 2746 次阅读2014-7-11 15:55 |个人分类:艺术大家| 艺术

评书大师田连元的另一面。

今年,评书大师田连元遭遇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件——车祸,儿子不幸遇难。此文是几年前写的,今特发表,算是对大师的一种安慰。

 儿女眼中的田连元

                 莫永甫 

“空巷说杨门,慷慨诉国魂,文堪会元榜,武威田将军。”读到这首衷心赞誉田连元评书艺术的诗,就会有一个鹰眼张扬,性格奋厉的形象浮现眼前。  

田连元,一个产生了国际影响的评书艺术大家,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数十年间领悟到的评书艺术心法是否传承给了他的儿女们?为此,记者采访了田连元的儿女们。  

田连元有21女,但没一人继承他说书艺术的

  大儿子田平,现在本溪市发改委工作;小儿子田昱,现在本溪市财政局工作;女儿田洁,现在鞍山科技大学工作。

  姐弟3人,没一人继承其父的说书艺术,原因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艺术家传的国度。

  田连元本就出身说书世家。祖父田喜贵、父亲田庆瑞都是说书艺人。父母离开河北盐山县老家,浪迹关东。在战乱频仍的1941年,田连元降生于长春。长春被围困前,一家人逃出长春,那时,田连元8岁。

  8岁的孩子随着父母在乱军中穿梭,目睹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景象;遭受的是朝不保夕、食不裹腹的经历。这是一个8岁的孩子关于生存艰难的记忆。

  这个记忆给了他关于生存的经验:生存是唯一的,手段不是唯一的。

当这个孩子功成名就,美名播于神州州大地时,他认为说书艺术也就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他不再像父辈那样要求子女继承他的衣钵,让说书艺术家传下去,而是任由孩子去发展,任由孩子选择各自的生存轨道。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儿子田平从本溪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分到了重型汽车制造厂工作,后调到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妻子刘亚男,现在市群众艺术馆,孩子田秀博14岁,正上初一。二儿子田昱从财经学院毕业后,以其优秀生的身份而被分配到市财政局,妻子时晓红,在银行工作,孩子田紫云,8岁正上小学。女儿田洁,生于1961年,是家中的老大,在150部队当了2年的文艺兵后,又考上了省音乐学院,和鞍山人祁云峰结婚后到鞍山工作,现为鞍山科技大学音乐系负责人,女儿祁夏竹,16岁。姐弟3人,学有所成,家庭幸福和谐,这都有赖于田连元自立自重、不忮不求的家风的熏陶。

  本色父亲和无语处的深情——田连元留给儿女的两大印象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和父亲是聚少离多。他们认为,外人对父亲的了解比他们的更多。

  1969年下乡桓仁满族自治县梨树沟村不久,田连元就被抽调县里宣传队排练样板戏。10岁的姐姐田洁就带7岁的弟弟田平上山砍柴,最小的田昱也在村边捡拾柴禾,奶奶的眼睛就是那时节被烟熏坏的。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田连元一年当中也就有数地回去几次。

  1972年调回本溪市歌舞团,忙于创作和演出,田连元与孩子的沟通很少。这几年间,他创作的短篇评书《新的采访》和《没演完的戏》1974年被选调进京参加建国25周年大庆演出,后被《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海外。1976年他创作的短篇评书《贾科长买马》,获建国30年大庆献礼演出二等奖,并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卷)

  这是田连元艺术丰收的季节,创作的短篇评书《梁上君子》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获一等奖,改编并演出的《调寇》获“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一等奖。

1985年他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为田连元赢得了空前的声誉。  

在艺术的追求中,田连元确实很少有闲暇时间顾及儿女们。这就使得儿女们在回忆父亲的时候,常常出现空白。以致于这样说:其实我们了解的父亲并不比别人了解得多。

  即使这样,田连元给他们留下了两大鲜明的印象。

  A、本色父亲

  田连元在全国大红大紫后,平实而不张扬的个性依然故我。

  在别人的眼中,田连元伶牙利齿,能说会道,其实,这是他的“工作形象”。生活中的田连元,平实而不张扬,敏悟而不多言。

  继开了电视评书先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后,国家级的各种大奖接踵而至,使他成了书评界众望所归的人物。全总文工团特此调他入京,特批了三个可随调北京的户口。

  得失不要动心,荣辱不要萦怀。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辈谁能在得失关头不动心呢?

  田连元做到了。

  在家时仍寡言少语,很少向家人叨咕获奖时的盛况,也不向家人炫耀被某某要人接见时的场景。

  上北京主持节目或是参与什么演出,给单位张个口找个轿车送送本是理之常情。但他仍然不惊动任何领导,依然让儿子田平或田昱骑个自行车把他送到火车站,独自一人乘火车而去。回来也是让儿子骑个自行车来接他。

  他的评书吸引了全国人,也招来了大批的追慕者。对于来信,田连元几乎是有信必回。

    当时有个小孩叫王涛,特喜欢田连元的评书,并为此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了一些仰慕的话,还提出了如何才能说好评收的要求。田连元按照孩子的要求回了信,还说了不少鼓励的话。小王涛后来没有当上评书家,倒是走上了体育记者之路。但他永远忘不了田连元。

  北京有一个小孩,非常不幸,全身瘫痪。不幸的瘫痪小孩痴迷田连元的评书,几乎记住了田连元的所有评书段子。小孩有个愿望,想亲眼看看田连元。

  为满足这个孩子的愿望,田连元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时特地到了小孩家。交谈中,田连元向小孩:“你最熟我评书的哪一段选一段表演表演。”小孩回答说:“哪一段我都熟,田老师您点一段我来说。”

  田连元随意点了一段,小孩不打 奔地就说了起来,再点一段,仍然一样,这让田连元十分感动,多年来一直书信往来不断。

  名显而不骄,本色仍当行,在儿女眼中,田连元是个本色父亲。

  B、无语处的深情

  在儿女的记忆中,父亲和他们相聚甚少,对他们的管理也甚少。比如在升学、工作和结婚的人生大事上,别的家长必定全力以赴,而田连元则几乎全由孩子们“自由发展”。

  田昱说,他升初中、升高中父亲都没管过。考大学时,因有一件事难以抉择去问父亲,父亲才对他作了几点陈剖厉害的指点。虽是陈剖厉害的指点,也仅止于指点,并不要求他如何做。

  田昱考大学时,父亲所在的文化局为照顾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成立了一个图片社。田昱对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心里没底,就动了到图片社工作的念头。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田连元只告诉了他两种选择的长处和短处:到图片社上班,早工作早挣钱,但人生的发展却受到局限;考大学,要吃苦,要受累,但大学却会给人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说完就让田昱考虑3天后再决定。3天后,田昱奋力一搏考上了大学。

  儿女的婚姻大事,田连元只要求两点:人品和孝心。至于家庭,其他条件他一概不管。

  看起来是不管,其实是一种聪明的方式。

  《中国式离婚》有一段精彩道白:爱是一种方式。平伸的双手,可以保持掌中的沙不撒漏。如果要用力握紧手中的沙,沙则会从手隙中漏泄干净。

  懂得其中三味的田连元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儿女都结婚生子,为人父为人母了,慢慢都体味出了父亲的深情。特别是父亲点拨的话都为今后的生命佐证,他们更明白父亲的用意。这样的父亲,即使没给儿女留下更多的关爱记忆,但儿女心中却有一个足以让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下乡桓仁满族自治县梨树沟,没电的地方,要看电影必须要趟8条河到普乐堡去看。每逢这时,父亲带着3个儿女,每遇一条河,他要一个一个地把3个孩子背过河去。过完8条河,父亲要背他们走24次。

  父亲的背,将温暖他们一辈子的记忆。

  敬业和孝心——田连元对儿女的两大影响

  问起田连元对儿女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接受采访的田平和田昱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了三条:最敬业,最具孝心,最讲人品。

  A、最具敬业精神的人

  田连元的评书,被人称为是“立体小说”,其中包含了语言、形体到面部表情等听众能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以及这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而形成的“立体艺术”,这就需要千锤百炼的功夫。所以很多评书艺术家的经历是打小就入门,经过几乎是一生的磨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田连元自身的艺术实践就是评书艺术的典范。

田平说,年届60的父亲,为了保持舞台上的艺术活力,仍坚持跑步运动和习练形意拳,一家人团聚时,他自个儿在书房读书。孜孜不倦的精神仍让晚辈敬佩不已。

  在田昱的记忆中,父亲的很多说书段子都是先在家里说给母亲(母亲说的是西河大鼓)听,姐弟3个也跟着听。母亲提了修改意见,改完再说,说了再改,每个段子都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才拿出去表演。成名作《追车回电》就是经此打造才一炮打红。

  说书说书,顾名思义就是说别人的书。可别人的书对于说书人来说,只是说书所本之纲,只是说书所依之骨。说书时所需之“目”,所需之“肉”尚需说书人自己去添加。

  一部《杨家将》,田连元改写添加的内容有多少?别人没统计。但他的手稿却有量度,足有两尺来厚。有个出版社来邀他出版此书,并言明不用他改,也不用他动。可十分认真的田连元却认为书中有些地方还须自己动手修改。一改就是一年多,改完了,出版社人事变动,他的书也不出了。

  田连元从艺40多年,创作、编写、整理、演出、播讲长、中、短篇评书100余部,达几百万字。每个字都得按评书艺术的要求去考虑发音、考虑动作,考虑表情,都是较真的活。田连元本着一股韧劲较真了一辈子,敬业了一辈子。

  B、最具孝心的人

  《辽宁日报》发表过田连元悼念母亲的《长忆歌》,读来令人情难自禁,哀思如恸。

  田连元最孝敬母亲,这是有口皆碑的事。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父亲每次外出回来,都要给奶奶捎带东西。在奶奶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田连元既没参加演出,也没刮胡子,整个人陷入一片哀思之中。

  田连元父亲是在40多岁时去世的,那时,田连元的母亲刚44岁。对于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动乱的一家人来说,母亲就是顶梁柱。田连元和弟弟妹妹是母亲在艰难环境中呵护着成长的,母爱的艰难,母爱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他们体会得最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他们的深切感受。

  田连元自己最具孝心,他对儿子找对象的要求首先一点是孝心,其次是人品。

  要有敬业精神,要有孝心,田连元身上的这两大优秀品质对儿女的影响巨深。对工作认真负责,使其儿女们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以孝心和人品选择人生伴侣,使其儿子们的家庭团圆和美。

  儿女们眼中的田连元,平实中发散出人性的光辉。

  

 

田连元小档案: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现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1941年出生于长春。自幼聪明好学,17岁登台开始说长篇评书;1965年在辽宁省新曲艺汇演时,以一段自己创作并演出的评书《追车回电》崭露头角。后来因《杨家将》、《刘秀传》、《水浒传》等闻名海内外,1985年以《杨家将》首开电视评书连播先河。田连元的评书在技法上力求新意,讲究文学性,风趣幽默,表演大方潇洒,自成一家。在继承评书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致力于评书艺术的改革创新,形成独到风范。他的评书被誉为“立体小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