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0|回复: 2

唐·莫宣卿-------(转自网络作者ecat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4 0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莫宣卿

    莫宣卿(834-864),唐文宗大和八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午出生在岭南封州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蕨村。生父莫让仁早逝,他是个遗腹子。母亲姓梁,因家境贫寒,孩子孤苦无依,带着孩子改嫁给开建籍人士莫及芝。及芝富有,是个忠厚长者,对莫宣卿也比较好,让他跟两个异母哥哥去读书。少年莫宣卿表现出异常的天赋,闻言即悟。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七岁就能吟诗。有一次与众儿童玩耍,莫宣卿受到欺负和讥笑,愤而在沙中题诗:“我本南山风,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诗出,众乡亲惊叹不已,传颂乡里,称为神童。莫宣卿童年的经历,形成他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推动他发奋读书,自强不息。宣卿稍长,就读于梁明甫先生门下。得名师指导,勤奋学习,才思大进。十二岁选秀才,名扬乡里。叔父莫让义帮助他在附近的麒麟山下,搭了一间草棚作书屋,排除干扰,专心攻读。莫宣卿学业有成,“试于有司”,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由地方政府送到京师,参加殿试。“对扬清问,首魁天下”,考取制科第一名,也就是中状元了。时莫宣卿年仅十七周岁,是岭南第一个状元,也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了。莫宣卿中状元后,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唐制翰林学士是科举进士进入政权中枢的一条捷径,也是进士及第后渴望得到的官职。莫宣卿中状元后,能“初典翰林”,看来唐宣宗对他是恩宠有加的。宣卿随后请旨还乡,本欲迎母亲进京同住,但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职。他在京的任职情况,记载一片空白。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翰林在中枢的政治斗争中处微妙地位。令狐绹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于次年中状元。看来令狐绹有意罗致莫宣卿于自己门下,而莫宣卿答诗虽有称颂之意,却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于大内官员,也不同于朝官,是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宫官和朝官双重身份的特殊官员。当时翰林学士拟诏,称“内制”,用白麻纸书写;而中书舍人拟诏,称“外制”,用黄麻纸书写。“格君不用坏黄麻”,可见宣卿不愿追随令狐绹之意。这一来就堵塞了自己的仕途。莫宣卿虽有报国之志,然而他那种洁身自好和清高独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当时各种权力的角逐和斗争,因而也无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迹京师十几年,无甚建树。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卒年史无详记。唐咸通九年(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朝廷为莫宣卿请封。唐懿宗降旨,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人祠封州乡贤祠。其家乡赐名文德。其年莫宣卿冥岁三十四,享年约三十岁。莫宣卿娶妻白氏,生有三个儿子。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了,没有留下什么功业。唐封州刺史白鸿儒《莫孝肃公诗文集序》称其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造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也”。称赞宣卿的诗文珍贵,风格自然,朴素而有生气。可惜传世太少,《全唐诗》仅留下:首另两句,但仍可窥见诗人的才华,得到后人景仰。清诗人黄培芳《论粤诗绝句十首》,其第—首咏莫宣卿“莫子龙文健笔扛,南人初数士无双”。尽表仰慕之情。莫宣卿是封州人民传颂的历史人物。他的家乡以状元公为荣,“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他的民间传说很多,有的听似无稽,实则寄托着人民的良好愿望。莫宣卿在封州影响深远,推动了当年的学风。后世封州出过七十进士,其中莫天佑殿试取在一甲。一甲只取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莫天佑若非榜眼,就是探花了。唐时还有宣卿族人莫休符曾任融州刺史,著有《桂林风土记》,后收入《四库全书》传世。

==================================================================

【莫宣卿律诗联】

才吞王母千年药;
便夺龙头第一标。
——莫宣卿《七律·及第自咏》诗之颔联
    莫宣卿《七律·及第自咏》诗:“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消。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此诗抒发他状元高中后的情怀和抱负,以及切盼鸿雁传书,让慈母共享他的快乐之情。 在被视为南蛮的落后地方,一个少年一举压倒全国众多的才子,自然轰动一时了。

脚下云霞随地起;
眼前尘土霎时消。
——莫宣卿《七律·及第自咏》诗之颈联

==================================================================

【莫宣卿合撰、应对联】

廿曰小孩岂称大?(梁县令)
三两木头不成官。(莫宣卿)
——莫宣卿应对梁县令
    莫宣卿八岁时,外县的梁县令经过封州,听说这里出了位神童,便去探望。梁县令一见莫宣卿就问:“你是莫家的小公子么?”莫宣卿答道:“是,大人。”梁县令误以为他自称“大人”,有点太狂,便故意出了上联讽他。莫宣卿听出梁县令将自己的姓“莫”字拆而为联,便随口应对出下联。莫宣卿的对句同样将县令的姓“梁”字拆开成联,颇为巧妙。梁县令听他出口不凡,顿时目惊得瞪口呆。过了半老半天才不住地称赞:“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映月井里映月影;(伦文叙)
阅江楼上阅江流。(莫宣卿)
——明代伦文叙续对莫宣卿悬联
    阅江楼在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东侧的石头岗上,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原为平房,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建为两层楼房,高15米,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庭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院内有假山和鱼池,楼四周宽敞的平台上遍植树木;南楼前面是石阶,拾级而下可到达广场,该广场延伸至西江河畔。南楼檐下悬挂木匾额,上有楷书“阅江楼”巨字。阅江楼是肇庆八景之一,名曰“江楼晚眺”,历代有不少文人雅士曾在此吟咏酬唱,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文。该楼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叶挺独立团纪念馆所在地。阅江楼在古时曾经有过一些文化的逸事。唐代广东第一状元莫宣卿曾经出过一个绝对:“阅江楼上阅江流”,当场没有人能对应下联。直到明朝的广东才子伦文叙,听到这一段故事,边回应一联:“映月井里映月影”,这边成了千古佳话。

寂寞守寒窗,寡宿安容寄客寓?(少  女)
逍遥遊远道,适逢邂逅遇迷途。(莫宣卿)
——莫宣卿应对山村少女
    宣宗(李忱)时,莫宣卿赴京赶考途中经一山村处迷了路,时至傍晚,遂至一村舍投宿。屋内少女见家父外出未回,不便留人,便随口说出了上联。莫宣卿当即对上了下联。

==================================================================

【题咏莫宣卿联】

登科称五宝;
对策第一名。
——佚名撰莫姓宗祠(典故)通用联
    上联典自宋代官吏莫琮,字叔方,仁和人。历明、福二州幕官,行已俱有可观。子五人: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沖俱登科。时比“燕山五宝。” 下联典自唐代台州别驾莫宣卿,字仲节,封州人。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神鲤跳翻三尺浪;
皇都惊震一声雷。
——唐·宣宗李忱御赐《七绝·贺莫宣卿高中状元》诗之尾联
    据阮元《广东通志·选举表》所列历代进士名单,宣卿之前广东有进士十九人,无状元。其中佼佼者张九龄中进士第二;又据《广西通志·选举表)广西第一个状元是唐僖宗乾宁二年(895年)临桂人赵观文,在莫宣卿之后44年才高中,故宣卿亦两广第一个状元。以中国之大,中状元确实不容易,历史上两广只有状元18人。古代岭南文化比中原相对落后,唐武宗还规定岭南每科所选进士,不得超过7人,机会比中原各州少一半以上。在基础相对落后和朝廷歧视的情况下,莫宣卿能脱颖而出,就更不寻常了。这是他苦学成才的结果。莫宣卿中状元时,唐宣宗李忱十分器重这位南方才子,赐宴并赐诗:“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开草莱。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榜中姓氏当头列;
笈里文章许世传。
——柳珪《七律·新科状元游金街》诗之颔联  
    柳珪《七律·新科状元游金街》诗:“笔阵才交玉陛前,一声雷震便升天。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新科状元莫宣卿在长安游金街时,同科进士柳珪有此诗以纪其盛:当年长安人倾城地涌上街头,万人空巷,争睹年轻的新科状元的热烈情景宛在眼前。

红杏殿中呈绣服;
绿杨堤畔拂金鞭。
——柳珪《七律·新科状元游金街》诗之颈联

九重黄甲终为贵;
百镒蒹金未足珍。
——白敏中《七律·挽留莫宣卿》诗之颔联
    白敏中《七律·挽留莫宣卿》诗:“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蒹金未足珍。台阁丝纶应舍旧,经庭保傅可图新。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彩人。”莫宣卿在京任职十三年以后,莫宣卿深知自己不能适应京师的权力倾轧,不会有所作为,不如到地方上做点实事。于是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地方官员,以便供养母亲,他希望在地方官任上能出政绩。皇上嘉许莫宣卿的孝道,任命他为台州别驾(刺史副职)。对于莫宣卿申请离京,当朝宰相白敏中是很惋惜的,曾赋这一首诗挽留。

台阁丝纶应舍旧;
经庭保傅可图新。
——白敏中《七律·挽留莫宣卿》诗之颈联

下里锦衣,寿母邀荣阙下;
南山彩凤,神童发迹岭南。
——佚名撰莫姓宗祠(典故)通用联
    联语典出唐·宣宗(李忱)年代岭南状元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人。授台州别驾,以母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

【莫宣卿状元墓联】

〖莫宣卿状元墓〗
    莫宣卿状元墓座落在封开渔涝镇文德乡锣鼓岗上。墓门有大字石刻“甲第开南国”,盛赞墓主才华出众,开南国才子高中状元之先河。如此评价,决非过誉之词,而是“有书为证”的,《双槐岁抄》有云:“吾广首魁天下自莫宣卿始。”也就是说,,中国自唐氏开科取士之后,莫宣卿是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字仲节,于唐大和九年(834年)在封州(今封开县)渔涝文德乡出生,家境贫寒,有隐德。在其父影响、薰陶之下,莫宣卿幼年习庭训,聪敏好学,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但很不幸,宣卿幼年之时便丧父,其母梁氏改嫁。不幸之大幸者,继父忠厚仁慈,对宣卿鼓励有加,要其排除世俗偏见,奋发读书。宣卿也不负继父之厚望,学业大有长进。七岁那年,莫宣卿因受嘲笑,愤然题诗言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诗一写出,围观者众,啧啧称奇,神童之名不胫而走。稍长,莫宣卿更是藻思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十多岁文声大振 ,远近闻名。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莫宣卿刚十七岁,他踌躇满志上京参加廷试。结果,力压群芳,鳌头独占,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曾出任翰林修撰、内阁中书大学士。可惜其英年早逝,没留下多少丰功伟绩。状元墓始建于唐代咸通八、九年间(867-868年),历经多次维修。墓前立有牌坊,中央高三米多,两边略低,牌坊下正面及两旁镶有碑文,并刻有龙凤图案,两旁石柱刻有隶书对联。墓的左右后围,镶有莫宣卿的诗词碑文。古香古色,肃穆壮观。状元墓园占地58亩,除状元墓、墓道、牌坊、碑林外,还有状元塘、状元井等。墓园现已荒废,需重建。

甲第生南国;
箕裘启后昆。
——佚名撰莫宣卿墓志联

==================================================================

附录:【莫宣卿诗作】

    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 ,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
——莫宣卿《答问读书居》诗
    《答问读书居》记叙了莫宣卿在麒麟山这一段读书自学的生活。陈永正在有关论著中解释此诗,甚为详当,摘引如下:“‘麒麟’,山名。诗中用此语意相关,亦暗示着诗人的大志。麒  、麟为古人心目中的‘仁兽’,象征祥瑞,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诗人亦隐然以麒麟自况,他下决心,走的再不是一般的‘牛马路’了。他要读尽床头的万卷诗书,驾五龙而凌云直上。‘井汲’句,用《易·井》语‘井洌寒泉食’,王弼注‘洌’,洁也,居中得正,体刚不挠,不食不义,中正高洁,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诗中以井泉比喻自己的高洁,希望得遇圣明之主,能看到其‘寒洌’的美德。‘桂花’句,直书自己的怀抱,<晋书·邪诜传》载,诜自谓‘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宣卿诗以景喻情,表明对科举及第的渴望。末句点出‘青云’二字,为全诗之结穴”。在简陋的草棚书屋中苦读,莫宣卿已奠定远大的志向,登科及第。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蓣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莫宣卿《赋得水怀珠》诗
    莫宣卿《赋得水怀珠》收人《全唐诗》,是宣卿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在试场中作诗,为了应景切题,难免陷落俗套。而此诗写得非常真切优美,是试帖诗中难能可贵的力作。周碧莲试译了这首诗,录之以供参考:“美丽长河里,粼粼波光中,孕育着灵性的明珠。姣洁的月色洒在菇草上,满圆的月亮照在水边隅。晶莹的珠光在微波中辉映,祥和的气色在水中铺。与长夜耀星相辉映,两岸秋草永不枯。汉水神女掌上抚,贩珠海客舍身躯。合浦珠蚌回归日,天廷恩泽亦已敷”。莫宣卿自己,不也是一颗长川波底孕育着的明珠么?故乡的山青水秀给他灵感,得水怀珠。他的凌云壮志,赋与他真切的情感,使他一气呵成这一传世的优美诗篇。风景如画的家乡,郁郁葱葱的麒麟山,川流不息的渔涝河,故乡的山川灵秀,孕育了这位岭南第一状元。

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对紫薇花。   
日笼砚井龙蛇动,月照瀛洲桂影斜。
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
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
——莫宣卿《答学士令狐绹》诗
    莫宣卿中状元后,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唐制翰林学士是科举进士进入政权中枢的一条捷径,也是进士及第后渴望得到的官职。莫宣卿中状元后,能“初典翰林”,看来唐宣宗对他是恩宠有加的。宣卿随后请旨还乡,本欲迎母亲进京同住,但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职。他在京的任职情况,记载一片空白。《封川县志》有他这段时间的诗作,姑且录之以供参考。

明明大节重于唐,太息中书位不长。
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
一轮金鉴千年照,半世良臣万古彰。
林甫当年如未相,定教尧舜在明皇。
——莫宣卿《谒张曲江祠》诗
    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翰林在中枢的政治斗争中处微妙地位。令狐绹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于次年中状元。看来令狐绹有意罗致莫宣卿于自己门下,而莫宣卿答诗虽有称颂之意,却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于大内官员,也不同于朝官,是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宫官和朝官双重身份的特殊官员。当时翰林学士拟诏,称“内制”,用白麻纸书写;而中书舍人拟诏,称“外制”,用黄麻纸书写。“格君不用坏黄麻”,可见宣卿不愿追随令狐绹之意。这一来就堵塞了自己的仕途。莫宣卿虽有报国之志,然而他那种洁身自好和清高独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当时各种权力的角逐和斗争,因而也无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迹京师十几年,无甚建树。从莫宣卿这时期的这首《谒张曲江祠》诗,可以看出他居京期间的感慨与无奈。在这里,莫宣卿借张九龄的身世和遭遇,抒发自己难展的抱负。
http://bbs.southcn.com/thread-150551-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0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08: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研究莫氏文化尤其是研究莫宣卿提供了极好极大的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