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6|回复: 1

赤 水 坑 新 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2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纳吉里)
(初稿)
            莫均安
           
   赤水坑新村,又名纳吉里。位于珠海市西北部的斗门镇内。人口近二百人,四十馀户,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属香山县黄粱都。196579以前,属中山县辖地。19833月前属斗门县辖地。3月后至今隶属珠海市管辖。现称新赤水坑村(自然村)。是著名的侨乡。
自立村至今己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由于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各时期历史变化。在漫长岁月中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村民是怎样生息、共谋发展都产生不同程度变迁。昔日泥墙矮屋而贫穷落后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开放改革年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新居林立,村民生活富裕。呈现一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欣欣向荣!
          沿         
珠海市—古称香山,大部分地区在民国时期以前归属香山县。早在远古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的人群生活在香山的五桂山、凤凰山脉一带以及珠江口周围的海岛、沙丘、山岗、台地上,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香山—由其境内诸山之祖的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为香山。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百越之地为南海郡。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属番禺县。三国时期,属吴国辖地。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以东为东官郡。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郡以西为新会郡。隋开唐十年(公元590年)东官郡为宝安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改为东莞县,香山设立为香山镇。唐代之后,经五代和宋代,香山镇仍属东莞县。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白蕉、三灶、南水)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镇置县。并把东莞、番禺、南海、新会四县部分海滨之地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新会潮居都的黄扬山附近島屿划归香山县管辖,称为潮居乡。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香山县潮居乡改称为黄粱都。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黄粱都改为黄粱镇。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415日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称为中山县。属广州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16斗门全境解放。
1965719,经国务院批准,从中山、新会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斗门、珠海两县。隶属广东省佛山地区管辖。
19793月珠海县改为珠海市。
198011月珠海市定为省级直辖市。
19833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
20014月至今,斗门县改称为斗门区。属珠海市管辖。
                 
在南海之滨的黄扬山麓以西三公里,西江水道出口处的虎跳门以东五公里的山岗地带。这里栖息着四十馀户,人口近二百人的小村落—赤水坑新村。又名纳吉里。而全村最大特点是人丁为独姓—莫氏。莫氏族人仍是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的后裔子孙。
三百多年前,莫氏先祖们在清康熙初年左右从新会迁徙开立村场定居生息繁衍,人丁兴旺。邻近村庄有:东至一公里左右为牛湴塘村和狮子头(红背岭)村。东南约一公里为排山(斜排)村。南至六、七百米为八甲村委会和学校(八家佬村旧址)。西至二百米是同宗共祖的赤水坑旧村(东宁里)。北至约三公里是著名斗门古圩镇。全村坐北向南,山水宜人。其东边有黄扬山(珠江口最高山峰);东南边有鹤盖山;南边有大深坑山峰;西南有老糠堆山;西边有禾风山。地形为东南低、西北高。水源自西向东流出,在禾风山峰下的狗库山塘(原黄狗陂村旧址)流经赤水坑旧村、新村、牛湴塘、狮子头流入黄扬坑,流出斗门圩风流桥再向南门涌而流出虎跳门水道入南海。地理、气候、环境宜人的风水宝地村落。
                  
赤水坑新村莫氏人口源流,同全国各地莫氏族人都是同根共祖。天下莫姓同根生。早在远古的时代,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其曾孙颛顼(古时五帝之一)在他统领的地域修建一座城池—鄚州城。其居住鄚州城的姬姓族人传至西周的十二代周宣王次子的裔孙姬振扬,因他建迹咸阳有功,,封为西汉执戟,食采迁居古钜鹿,赐封为鄚姓。因此鄚姓是以地为姓,颛顼帝是鄚姓族人的先贤,姬振扬为姓族人的始祖。由此可见—鄚姓是由姬姓转化而来的。鄚姓的郡族—钜鹿郡。由于鄚类似鄭(郑)字,经修改古文,鄚去邑偏旁为莫。从此以后世代相传都以莫为姓。传至七世孙莫藏用,赐封为北部员外郎奉迁湖北江陵,其后裔不断发展壮大,遂渐迁徙、分布于大江南北,续而全国各地派衍生息。
相传至十一世孙莫辅庭,由江西移居福建再入粤,居广东广宁县。为入粤莫姓先太祖。十二世孙莫让仁移居封川(封开)生莫宣卿。莫宣卿自幼天资聪颖,勤奋读书,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辛科状元及第。成为岭南地区首魁状元。从此以后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东南地区、湖南、福建、海南的部分地区莫姓族人都共同奉承莫宣卿为始祖。后传至六世孙莫永昌,官至福建甫田县令,参军任南雄路判。年老解组后迁居五羊城(广州)清风桥,生三子愚、鲁、纯各分迁番禺韦涌、南海沙头、东莞蕉利。是广东莫姓三大支系,其后裔子孙后代分布粤西、南生息繁衍。人丁兴旺!
七世孙莫鲁自广州清风桥移居南海沙头定居生息繁衍。传至十二世孙莫南英,愽学多才,历游览名山川,携子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6年)游学卜居新会石濠桥(会城)生息,为新会莫姓始祖。其子十三世孙莫心广从石濠桥移迁慕岗(新会双水)生息。传至十六世孙莫谛护于明建文至永乐年间(公元1402年)左右,从慕岗分迁北罗山村(新会双水)生息繁衍。赤水坑新、旧两村的莫姓族人都是谛护公的后裔。
赤水坑新村莫姓族人源流是谛护的后裔子孙,其二十四世孙莫与让、与谦等先祖,他们从事卖仙香(神香)生涯,于清康熙初期从新会北罗山村历尽沧桑、翻山越岭迁徙开设村场定居生息繁衍,分为五房族人。人丁旺盛!
                    
赤水坑新村自立村场至今三百多年中,历代族人在漫长岁月中默默辛勤耕耘,不屈不挠、克服各种各样困难地建村立业。并用勤劳的双手含辛茹苦、挥尽血汗、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土的有利资源,运用三合土(黄泥、沙石、蠔灰)以颜强斗智、同心协力,采用木板夹墙,一担担三合土椿成坚固泥墙、杉瓦结构的古式民居四十多座,横纵整洁,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群体。



清代古民居巷

            
清代的民居

由于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不同程度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解放前夕的二百多年中的沧桑里,全村原有七十馀户、三百多人口。因由于时代不断变化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兵荒马乱、战乱频烦、海盗山贼、瘟疫饥荒以及旱涝灾害等所造成民不聊生,导致部分家族而被迫离乡背井、远走异乡寻求生计。有部分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异国他乡谋生,更甚有的造成家破人亡。例如莫有九一房的族人,初期在村五房族人中算是大房人群,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导致该房人群中有的家破人亡,而有部分被迫迁徙前山、湾仔一带生息。现该房只乘一家人丁在村生息了。上州、官涌村的莫姓族人是从本村迁徙出去生息至今。所以在解放前造成全村人口几乎感小一半。据县志记载:在康熙三年期间,赤水坑附近长连埔残杀无辜万余村民。史上有名的“万人坟”历史惨案。香山县志记载:康熙三年的“木龙岁冡”血海深仇等记事。至民国十二年的二百多年中的黄粱都前后有二十一条村、一千多户、四千五百多人毁灭此期间。
本村曾有一段民间传奇历史:康熙三年的“木龙岁冢”血海深仇事件,在长连埔总兵班际盛以诱杀居民为诱饵,宣布民间免除内迁,设立营寨放行,前营入后营出,遇难者无一生存。血染大地而流入河涌,遇潮水上涨瓢入本村坑中,全条坑水一片血红色。从此称为赤水坑。狮子头称之红背岭。这都是社会腐败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族人治安稳定、生活逐日改善,辛勤耕耘,安居乐业!有部族人因工作原因迁移斗门圩镇、井岸城区、白蕉、红旗、平沙、珠海、广州、重庆以及香港、澳门和海外生息开枝立业。现村常住人口近二百人。
历代先祖的辛勤、勇敢、拼搏、创业的可歌可泣辉煌业绩,为后人留下了可喜可贺物质财富,值得后裔子孙敬仰爱戴。先祖们历经沦桑,玉汝有成。建造民居、祠堂、庙宇等俱有民族特色古建筑群。充分体现先祖们的颜强斗智崇高功德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最好的历史遗物。由于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所造成不同程度变化多端损失。在解放前有近二十座古民居已毁灭,剩下残墙壁烂瓦堆的旧址。现仅保留完整的清代古民居二十多座,而且大多数无人居住了,有的危在旦夕。庙宇(关帝庙)毁灭于文革的大动荡年代,残址仍在。
莫氏祖祠始建何年代均已无史记载,但是在民国十年(1921年)期间重修,有史记载。祖祠其建筑面积二百四十七平方,设计精致,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一米左右,分为前后两座东西箱房,中间斗井以及东西走廊,后座大堂摆设存放本土历代先祖的神位(神主牌)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尽毁烧光。前座厅堂设置挡障板门,亦已毁灭乘下两个石礅。祖祠由于经受了百年风吹雨打以及浸蚀,亦危在旦夕,为保护本村文物古迹,有待再次重修,1986年期间,旅美华侨莫若成回乡观光。当时身为队长莫敏棠、华侨代表莫多助乘此时机向莫若成共同商议,尽量发动本村在美兄弟姐妹们重修祠堂。1988年由本族居美兄弟姐妹共同资助八仟伍百美元再次重修。将祖祠后座的东西箱房中泥墙毁掉联为一体大厅堂,祠堂门口泥墙毁去再用红砖重新建造墙,门前正面披上石米装饰,并重新仿复原来祖祠门面的对联、门官、山水画。祠联是:“龙吟赤水  凤舞樵山”。木板大门官是“加官  晋爵”。门口上方横幅,采用云石刻莫氏祖祠格外美观。上方绘有“步入青云”的双龙吐珠图画。其左边绘有“渔樵耕读”右边绘有“教子朝天”的古代图画。两侧绘有“松鹤延年”和“锦上添花”的图画。此次重修



赤水坑新村莫氏祖祠
增添祖祠的光彩夺目。完整地保存了先祖们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产物。为后裔子孙提供了一所集文化、娱乐、交流、休闲的公共场所。
莫氏祖祠以前曾是绿树成荫,周围环境优美。在祠堂东北角偏东约十米,有一棵百年的古榕树,相映生辉。其树身的直径要用三人手拉手才围住,投影面积达一亩地,由于长年风吹雨打以及遇受黄蜂浸蛀,在七十年代末因受强台风袭击而毁灭了。祠堂东边十米有一棵百年乌构树。都是和古榕一样遇受强台风而毁灭。东南方约二十米左右曾有一棵参天高,直径三米多的勒竹。由于村民长年累月牵着耕牛,加上长期遇受风吹雨打以及台风灾害,毁于八十年代中期。祖祠门前南方偏东十五米曾建造一座具有西洋风格的门楼(牌坊),青砖绿瓦相结构,门前上刻有“纳吉里”,两边对联(已失传),毁于文革前夕。祠堂和门楼两建筑群栩栩如生!
在漫长岁月中,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程度变化多端,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的古民居、庙宇、门楼、神主牌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百年古榕、勒竹己毁不存了。仍是本村历史文物的最大损失。现保存完整的历史文物较好有:清代古民居二十多座、莫氏祖祠、两口古井以及社菩萨中麻石狮子香炉。此香炉调刻精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采用麻石精心设造的纳吉社石狮子香炉。是村历史文物的最好保留下来的见证。

           

社菩萨—纳吉社石狮子香炉
赤水坑新村,历代的族人都是以农业生计为主。全村原有耕地面积:水稻田120亩,全年两造水稻为主。山岗的山坡地近300亩,历来都是耕作花生、油蔴豆类、藩茨等作物维持生活。由于时代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建设需要,发展交通,扩建道路。加强教育等被征收了二十多亩水稻田,现仅有水稻农田100亩。而山坡地在九十年代初(1992年)开发建设金星、龙兴花园住宅区,征收柴头山、老吴山、五更走(土名)近200亩。二十世纪初(2002年)珠海城市西进,在本土附近开拓工业园区,为了配合龙山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建设,茶仔山、骑龙山(土名)百多亩山坡地被征收。现全村基本没有山坡地耕种了。村后冧于2007年征收开发已毁。现唯有保留了先祖们种植的百年荔枝园近50亩。
昔日贫穷而落后的农村,村民基本上都是以农业耕作来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无经济收入,靠农业生产无法维持生活,儿女多的家庭一年辛勤劳动还要超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为了解决生活上困难,乘八十年代政策改革,打破以前吃“大锅饭”生产方式,实行分田到户,充分发挥人的精神积极作用,实行利用早晚时间耕作农田,而剩余劳力的年轻一代外出入厂打工,增加家庭收入。特别在开放改革的年代,村民多谋思路,利用各种渠道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家庭收入水平。现人均收入基本每月8001500元,有的超过2000元以上。生活逐日改善,日常生活天天富裕起来。基本告别了昔日的泥墙矮屋,住上新建的现代式新居。


现代的新村场
在原村东边的冧仔黄泥塘、牛立氹(土名)一带开发了四、五十亩地建立新村场。村民采用现代的红砖、混凝土相结构的新居有二十馀座,而现代的新民居有部分建造二、三

现代村民的新居

层楼房。村民家家户户基本实现电器化,电视、电脑、空调机等。有的还购置小轿车。安居乐业!
在国富民强的幸福日子里,村民富裕不忘家乡的建设公益事业。大力发展改善交通建设道路,昔日泥泞窄路,今建成宽阔水泥路和改善村容村貌。2001年居美兄弟姐妹热心捐资一万三仟六佰美元,本村民捐助了三仟五佰三拾元人民币,共同修桥建路,在祖祠前埔一条长800多米、宽6米的水泥大道接驳365省道的黄扬大道。在社菩萨侧建造一座

新建牌坊(门楼)
牌坊(门楼),在村口建一所三级公共厕所,在祠堂东边建一集体厨房以便村民喜庆之用,大力发展村的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好原有的近百年沙杔树,在原来勒竹旧址重新种植榕树一棵,已有十多年长势茂盛。榕树、沙杔用红砖瓷砖砌成花坛,供人们作息、休闲、交流之地方,增添了村容村貌的光彩。
国有法、村有约,村规民约仍是各自为政的村体制行政管理,是监督村各个时期的各项的政治、经济以及民生重要工作领导。赤水坑新村自立村三百多年来,其体制各有其政。在清代,村有五房族人,其日常工作、重要事情都是由各房的德高望重的族老共同磋商参议。此时全村分有如隆、开论、西德等居民小组,因资料失传无法记载。在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以户为户长,十户为一甲,而十甲以上为一保。保长是莫天宇执政,后期是莫郁伦执政。其政治制度都是无什么法律保障,仍是旧封建思想一套村规民约。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其体制实现人民公社化。本村属于斗门公社八甲大队新赤水坑生产队。实行队长制,队长一般都是由大队级委任,带领村民走集体化的生产劳动。队长是莫社文执政十多年。文革后(1966年)由莫敏棠为队长二十多年。九十年代期间队长是莫钦余、莫其正、莫多助。二十世纪前(1999年)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小组长是由村民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任职三年换届再次选举,设置小组长、妇委、各一名,两位村民代表来实行集体民主执政,而一至四届(至今)小组长都是莫国洪连续担任村中一切行政管理。
龙吟赤水,风舞樵山。赤水坑新村的名人算不上达官贵人,但是赤土的苗裔,志士能人以及知名人士层出不穷。在社会建设中是贡献良多,造福社会建树不浅,为家族争光扬眉吐气。其中有:莫有九—1920年生于赤水坑新村,在家乡渡过青少年时代,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任粤中纵队四团班长,1944年在新会境内作战中光荣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生命,终年24岁。被封为革命烈士光荣称号,是村传统教育的英模。美籍华侨莫美汉,祖籍赤水坑新村,在美土生土长,获硕士学位,任三潘市恊善堂总会主席,任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工程师,他热心祖国积极地为中美友好建交而劳碌奔波工作,发挥重大的桥樑作用而奔走东西半球牵线搭桥。深受中共中央和省府的高度赞扬,德高望重的知名华侨。为祖籍家乡建设贡献良多,开启了家乡在美后裔子孙认祖归宗打好基础。旅美华侨莫景胜,在家乡渡过童年时代,1937年远渡重洋美国谋生,在美拥有四千多英亩农场种植菊花,克苦钻研学习种花枝术,勤奋、耐劳,经营有方,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创业,事业玉汝有成。成为湾区种花业的富翁,人称“菊花王”。任美国旧金山湾区菊花会主席,永远名誉会长。他富裕不忘家乡建设,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投资建八甲学校,援助和风中学,县人民医院、侨立中医院、侨联、交通等部门,是有求必应的华侨,贡献良多,被省市誉为优秀市民称号!深受人们尊重的爱国爱家乡的知名人士。
赤土孕育苗裔,文化不断提高,知名文人莫家和、莫进逄(莫文清)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培养的桃李满天下,深受人们敬仰的高度赞扬。在开放改革后,本族弟子文化素质象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大、中专生纵多。如:莫志硕、莫劍培、莫永耀、莫建光、莫专艺、莫耀成、莫富权、莫文海等以及仍在校读书的大中生多人。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作用造福、服务于社会,为家乡争荣吐气。
赤水坑新村是著名的侨乡。其主要居美最多,人口二百多人,多于本村常住人口。本族华侨大多数在解放前,因出于生计所迫而离乡背井远渡重洋,飘移异国他乡谋生,身处在人生路不熟、异俗民情、语言不通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戏辱,历尽沧桑、勤俭拼搏、用勤劳双手共渡困难岁月,终于事业有成开创家园,生活遂日上升,为日后子孙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部分是在解放后,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影响下,被迫离开家乡飘洋过海逃往港澳,然后再移居海外谋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全面落实华侨政策的归属,部分的华侨后裔申请移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最多,其次在南洋、古巴、新加坡等。
月是故乡明,情系家乡浓。海外赤子虽身在异国他乡入土随俗。时刻挂念家乡,启教生在异国他乡的后裔子孙认祖归宗。带领子孙回乡观光,加深家乡观念感。他们热心家乡、造福家乡,为家乡建设援助奉献。在莫景胜、莫若成宗兄带动下,兄弟姐妹们多次为家乡建设捐资修桥补路,重修莫氏祖祠、新建牌坊(门楼)而作出海外赤子一片情谊。他们为家乡贡献良多:如莫景荣、莫景胜、莫福贤、莫若成、莫美汉、莫庆维、莫荣耀、莫张根、梁卿爱(莫母)、莫美凤、莫买浓、莫式濠、莫兆华、莫兆隆、莫均良、莫均荣、莫成厚等兄弟姐妹为家乡人留下了崇拜的敬仰。
赤水坑新村的历史渊源编著到此基本告一段落了。由于资料失传已久,因而有部分历史没有完整记载,其前尘往事复杂离奇、年代长远,都是在编著过程中最大难题,要以实事求是,不能背道而驰,仍是基本的重点。本村莫姓族人在何年代始迁开立村场,己没有正确时期记载。为了探讨调研考证何年代立村的历史,现查阅香山县志和斗门县志的记载,有如下几点依据:
一、清乾隆香山县志卷一〈坊都〉中记载:“…斗门圩、红背岭(今狮子头)、赤山坑、牛湴塘…”等村落。如赤山坑是否赤水坑呢?是否文字的“山”与“水”的误写,因红背岭、牛湴塘、赤水坑都是同一条的山岗地带,应该是赤水坑。
二、清道光香山县志卷八〈事略〉以及斗门县志〈大事记〉都有同样的记载:“清康熙三年,总兵班际盛在长连埔残杀无辜万余血案,史上有名‘万人坟’的血海深仇,简称为‘木龙岁冢’重大事件。”
三、斗门县志第115页中〈人口源流〉记载:“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总兵班际盛在赤水坑制造流血事件残杀无辜万余。此后至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二百多年中,前后有蓼葵…长连埔…山猪园…八家佬等二十一条村,一千多户,四千五百多人毁于兵乱、水旱灾害、瘟疫之中”。赤水坑在康熙三年己有此名了。
四、香山县志续志卷三〈氏族〉记载:“赤水坑新村莫族始祖子高原籍新会乾隆十六年迁居赤水坑支分五房现历七代丁口二百馀人。”
五、上州村莫亿成保存的清光绪二十二年手抄本《莫家谱》记载:“自高祖翮隆公乾隆拾年迁居香山黄粱都赤水坑新村住…。”
综合上述香山和斗门县志的四点记载以及《莫家谱》记载,都是各有所载而无正确的记载。现最重要依据是在村族人的世系排列中查找其中一代出生年月记载。从始迁先祖起,按世系排列如下:24世莫与谦—25世莫如隆—26世莫开艳—27世莫万星—28世莫世昌…等,其2427世都没有出生年月记载了。但是28世莫世昌在其后裔的家庭的神位上记载有出生年月日,出生是: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年(1765年)三月十三日。凭此为依据,按照每一世系平均相隔30年来推算如下:27世莫万星约生于乾隆初年,26世莫开艳约生于康熙四十四年,25世莫如隆约生于康熙十四年,而始祖24世莫与谦约生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结合香山和斗门县志的记载调研证实是:赤水坑新村始迁立村场应是清康熙初期的年代。
赤土苗裔,子孙昌盛。弘扬先贤的优良传统美德,继往开来,同心共德,团结拼搏,文明和谐共同建设社会现代化的新农村—勇往直前!

莫均安
于庚寅年季夏

201072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6 15: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