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1|回复: 1

唐家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0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莫晓清 于 2011-1-20 12:58 编辑

             唐家湾:也在珠海境内。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故乡。主要景点有唐家三庙、白石街、华侨村、唐家共乐花园等。特色小吃有官塘茶果、唐家老汤、其澳泥煨鸭等。

1、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以担任过清廷巡抚、尚书和民国总理而蜚声政坛,又以就任民国广东省中山县长而被毛泽东引为“能上能下”的例子。他一生从政经历迂回曲折,起落沉浮,但无庸否认,唐绍仪在晚清为争民族之权益、维护中国西藏主权及创建共和方面,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生于珠海唐家,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父亲唐巨川是上海的茶叶出口商。1874年,唐绍仪被选派为第三批留美幼童去美国读书,从小学进中学,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归国后,被安排在天津的洋务学堂读书,1885年进入天津税务衙门任职,1889年底被委托驻朝鲜汉城领事,在任期间表现出干练的外交才能,并认识了当时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1896年10月,被清政府正式委任为中国驻朝鲜总领事,1898年回国。
1901年,唐绍仪被任为天津海关道。在任期间,办理接收八国联军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秦皇岛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成就斐然,令同僚门刮目相看。袁世凯亦上奏朝廷,称唐绍仪“历办各事,多历持大体,补救于无形之中”,“两年以来,中外相安,无大枝节者,实唐绍仪赞佐之力居多”。
1904年,唐绍仪被任为全权议约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谈判有关西藏问题。唐绍仪坚持民族立场,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订立的所谓《拉萨条约》,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唐绍仪在西藏谈判中的成就,使他晋升为外务部右侍郎。此后,又参与主持了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在客观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力争避免损失过多的权益,抑制了日本在东北扩张的野心,并完全拒绝了俄国企图保留在东北利益的要求。
自1906年起,唐绍仪先后被委为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1907年出任奉天巡抚,并负责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涉。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唐绍仪出任袁内阁的全权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民军总代表伍廷芳谈判议和,最终达成了确定共和体制、优待清室、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协议。
民国初年,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并由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当酝酿新政府总理人选时,唐绍仪得到了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推选及任命,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于1912年3月25日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但由于袁世凯习性大权独揽,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咸恪遵约法”甚为不满,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两人的裂痕加深。唐绍仪遂于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此后,唐绍仪寓居上海数年,与人集资创办金星人寿保险公司,自任董事长,但他仍密切关注着政治舞台,并多次拒绝袁世凯和北洋军阁的拉拢利诱。
1917年8月,唐绍仪南下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后来,因与孙中山的政治观点不一致而分野,但私交仍笃。1921年,唐绍仪返乡居住,极少参与政治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挂名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1929年唐绍仪就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在就职词中表示要用25年的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1931年3月6日,唐兼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他在任时比较注意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布衣县长”之称。1934年因与军阀陈济棠的矛盾而不得不离职,持续了五年的中山模范县建设高潮也随之烟消云散。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留居上海法租界。蒋介石促其去内地,日本侵略者诱其充任傀儡政权头目,唐均不予理会。1938年9月30日,在其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唐绍仪1909年至1915年亲自创建的唐家“共乐园”旧址,现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灰瓦青砖 诉说百年风雨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三塔上/左边门阁似牌坊/右边瓦瑶真排场/塘园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上/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一曲朗朗上口的歌谣,描绘了一个悠然安详的世界。它,就是隐约在凤凰山麓的老村——会同。从1836年始建至今,会同村已经走过了近170年的岁月,作为珠海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村落,从城市尘嚣中走出来的都市人,第一眼看到会同村多少会觉得有些恍惚:青山之麓绿水之畔还掩映着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老村。“真没想到珠海还有这样的好地方!”
下街:尽显岭南建筑风采
会同村自东至西由上中下3条大街构成,其中一进村口便能看到的下街是全村建筑的精华所在。在这条不过数百米长的街边,参天古木的掩映下,会同祠、调梅祠、莫氏大宗祠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等会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一字排开
“当年是个叫黄会同的人选中了会同这块风水宝地,又把地让给了我们祖先,所以我们专门修了会同祠来纪念他。”过去下街上还有仰云山馆、张王爷庙、候王庙、华佗庙,街对面便是个好大的半月型荷花塘,“好漂亮的!”岁月流逝,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下街已经不复当年的景象。荷花塘被填去大半,有的村民还在上面建造了新式小洋楼,仰云山馆和三庙也早被拆掉,现在那里是会同小学。
只有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还留存着当年恢宏的气势,但却明显带着几分残破。三大宗祠都是硬山顶、青砖墙,仔细寻找,还可以辨认出石雕、砖碉、木雕、壁画上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大红字样依稀可辨。
北碉楼是下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这个四层高的建筑,既有西洋钟楼特色又有岭南碉楼风格,与会同人海外及港澳谋生不无关系。如今,楼体上的“云飞”两个大字同南碉楼上对应的“凤起”一样,已经很难辨认,南碉楼边上便是只剩下几米南闸门和围墙,村里人说:“这个门可神了,门梁已经歪了几十年,石门就是不倒。“闸门上四个大字明显地被涂抹过,已经很难认出,:”一边‘南控沧滨’,北闸门上是‘北环紫极’。”
民居:损毁严重古风犹存
如果说下街让人惊艳,会同村的民居则让人流连。村里一共有40多座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斗拱。上中下街和几条南北贯通的小巷,把四四方方的村落划成了几部分,也把所有的民居都连在了一起。因为村子是依山势而建的,有着斜斜的坡度,小巷也就斜着上去,有的地方还修了几节台阶,使村落有了几分层层叠叠的意思。 漫步在村内的纵横街巷中,古风犹存,几乎随处可见岁月斑驳的痕迹。许多人家门前还竖着依然可以使用的趟栊,落满灰尘的百叶窗静静等人推启。大树从黑褐的残墙伸出枝叶,牵在各家各户门前的电线,因为落了几只麻雀而生动起来。在会同,民居的门廊、庭院都有精美的砖雕,梁面有图案粉画,木雕更是随处可见。就连老屋里许多已经闲置多年的物件,张建军都当成了宝贝:“这些风车、石磨、米桶,全都是做展示民俗的好东西!”
除了清一色的岭南民居,会同村里还有一座明显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居——缉庐。这是由莫氏后人莫如恩为纪念父亲莫缉卿在1934年建造的,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夹着小小的庭院,屋顶还设有小凉亭。几年前,莫如恩的后人又花了40万将缉庐重新修缮,送给会同村作为行政办公处和村里的幼儿园。栖霞仙馆:斑驳痕迹诉说传奇
很多人想象不到,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会同村,竟然是当年香山县最早用上电灯、看上电影的村子。这个传奇要从会同村最著名的建筑——栖霞仙馆说起。上个世纪20年代,莫咏虞曾经身患疾病,经一位叫阿霞的婢女服侍而渐渐好转。为感激她的悉心照料,并且认为其有“旺夫相”,这位莫大富商向仅20岁的阿霞示爱,欲纳其为第9妾。然而,阿霞拒绝了这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并假称终身不嫁。于是,便有了栖霞仙馆这出于“积善”的禅院,让阿霞和其他女尼在这里修行。
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并历经周折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了电;而为了怕女尼们守不住清苦,莫咏虞还每隔几个月便特意从香港请来电影队为她们放映卓别林的电影。这样一来,会同村便成了当时的香山县最早用电和看电影的村落。当时的会同村还有香山县“小澳门”之称。
推开未上锁的铁门,迎面就是掩映在疯长的荒草和参天的古木中的主楼,一栋带着西洋建筑风格的禅院,有拱形的门洞和当年进口的彩色地砖。在鼎盛时期,这里曾有5名年轻的女尼修行诵经,还时有别处的尼姑来这里做法事,磬声阵阵,钟鸣不止。现在已是人去楼空,徒留萋萋荒草。
站在禅院的露台上,可以俯瞰仙馆的全貌,依稀看得到兰亭、茅亭、暖阁,还有观音喷水池的残垣都掩映在荒草之中。村里的邱主任说,如今这里最值得看的就是几株古树了:一个是珠海最大的仁树,一个是珠海最大的鸡蛋花树,还有那棵木桂树,说不定是珠海惟一的了!
会同村简介
会同村位于唐家湾镇金鼎西南10千米。十九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家人约定自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其后命村名为会同,沿用至今已近170年。会同村的三姓人员中,唯莫氏发展成为最大一族。莫氏家族的莫仕杨、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为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当时许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广州等地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个人都积累了一定财富。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全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
会同村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栖霞仙馆、两座碉楼、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多建于晚清和民国初期,均有70-14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96200平方米。
村之南北两面各有建有一道土墙,墙上开有石条框构成的闸门和枪孔,村北头曾建有凉亭和三层高的文阁(塔)。村内由北向南沿荷花塘东岩辟有一条大街,称为“下街”。沿着下街从南往北,可看到两座碉楼和几大祠堂。南北两座碉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除传统的守望护卫功能外,北碉楼还装有当时极为新潮的铁质西洋两面钟一座,村民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时间。莫氏宗祠、会同村祠、调梅祠紧挨北碉楼。
村内布置了与下街相平行的两条依山势渐高的中街和上街,并设有若干条东西向石阶小苍,自下至上连道三条主要街道,构成方整规矩的空间结构。村内共有40多座民居建筑,布局整齐,外形十分统一,均采用质量上乘的青砖,且磨砖对缝;墙基为大小规格统一的花岗岩石块砌筑。装饰的繁简程度上有明显差异,细部纹样各异,种类丰富。
栖霞仙馆位于旧村西南面400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入口为一四层高的西式大钟门楼,内有花园,主体建筑斋堂仿上海太古洋行模样建造,房屋地面铺花瓷砖,窗镶彩色玻璃,上下楼走廊两边均为拱形门。园中建有重檐攒尖顶绿琉璃瓦装饰的六角亭、茅亭、啖荔亭,有假山、寿石、回形的观音喷水莲池等。仙馆所在山丘上还存有莫氏家族祖辈的坟墓。
                                                                          摘自网络雅虎知识学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2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