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莫经山

莫姓之各地人口数据库(希望各位有资料跟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宁德地区1990年姓氏人口统计
1990年,全区共有姓氏699个。其中单姓693个,复姓6个。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陈姓31万人,林姓25万人,黄姓13万人,张姓11万人,王姓10.5万人,郑姓10万人,李姓8.5万人,吴姓8.3万人,刘姓8万人,雷姓5.9万人,叶姓5.1万人,以上11姓共有人口136.3万人,占当年全区总人口的47.65%。人口在4.9万以下2万人以上的13姓分别为:钟、蓝、谢、余、杨、周、阮、苏、彭、缪、江、魏、陆;13姓共有人口4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24%。人口在1.9万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9姓:孙、游、郭、朱、徐、詹、胡、卓、何、高、汤、蔡、冯、许、邱、赵、程、袁、曾等19姓共有人口3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48%。人口在9900人以下3000人以上的姓氏有:薛、夏、肖、章、廖、范、连、潘、罗、沈、甘、韦、马、施、池、韩、毛、俞、卢、蒋、龚、尤、钱、温、方、金、赖、邓、庄、梁、姜、凌、翁、关、石等35姓。
  全区699姓,按笔划顺序排列如下:
  二画:丁、卜、九、刁、力、乃(计6姓)。
  三画:于、亏、才、丈、万、山、千、凡、门、义、已、卫、也、飞、马(计15姓)。
  四画:支、云、元、天、专、开、井、木、瓦、王、五、车、丰、韦、太、尤、戈、历、巨、中、水、贝、仁、化、仇、介、仓、风、乌、牛、毛、长、丹、卞、六、文、方、为、户、邓、孔、尹、巴、母、毋、书(计46姓)。
  五画:艾、平、玉、丕、古、甘、东、厉、石、左、布、龙、帅、归、叶、叫、卡、占、卢、田、由、申、甲、史、冉、仕、付、代、仙、印、令、丛、丘、白、包、乐、冯、记、立、兰、宁、永、闪、加、召、司、皮、边(计48姓)。
  六画:刑、邢、匡、扣、托、扬、权、芝、吉、寺、西、亚、列、达、成、尧、毕、贞、师、光、先、乔、年、朱、伟、传、休、伍、仲、任、伊、华、向、兆、全、会、企、邬、危、争、壮、妆、刘、齐、亦、庄、庆、羊、关、米、汗、江、池、汤、宇、安、兴、讲、许、祁、农、那、阮、阳、阴、孙、戏、观、羽、牟、红、纪、系(计73姓)。
  七画:麦、远、坎、扶、杜、杉、杞、杨、丽、贡、芽、花、芥、苍、芳、芦、劳、苏、李、吾、赤、孝、严、巫、束、邳、来、连、步、肖、时、旷、呈、吴、岑、牡、针、钊、告、秀、何、但、住、邱、佘、余、坐、采、谷、狄、邹、冻、况、冷、言、辛、床、应、序、闵、汪、沙沃、沕、沪、沈、怀、宋、宏、初、启、良、、张、灵、君、迟、陆、阿、陈、妙、邵、纯、纺、纽(计84姓)。
  八画:玩、表、奉、武、坤、坭、林、怀、幸、苗、苟、苑、范、茅、欧、郁、轰、卓、贤、尚、旺、明、畅、岩、昌、易、罗、国、固、果、和、季、委、竺、供、侣、岳、岱、所、舍、金、念、采、饱、周、冼、庞、店、炉、郑、单、法、泸、沿、泮、泳、泥、宗、宠、官、宛、诗、祈、郎、房、录、居、屈、孟、姑、妮、驼、练、绍(计74姓)。
  九画:珂、珍、春、项、柯、栋、相、柏、柳、树、胡、郝、荆、郦、南、草、莒、茵、茶、荀、菇、查、某、荣、带、赵、砖、省、品、钟、钦、钮、郜、香、便、修、信、侯、段、禹、盾、俎、剑、俞、饶、将、施、亮、彦、度、闻、闽、炳、炼、美、姜、娄、洪、洛、洋、浓、恒、宣、宫、染、祝、冠、郡、费、院、胥、姚、娜、贺、骆、绕、络、统(计78姓)。
  十画:珠、敖、素、泰、秦、桂、桐、桃、耿、袁、莆、莲、莫、荷、获、索、聂、栗、贾、载、顾、夏、原、致、柴、党、晓、晏、钱、铁、秧、笔、倪、徐、殷、奚、翁、卿、凌、凉、郭、衷、高、离、栾、恋、席、唐、郸、浦、酒、海、润、浪、悦、家、宾、客、容、诸、谈、谊、朗、陶、姬、能、桑、继(计68姓)。
  十一画:彗、梅、敕、著、菜、萍、营、萧、萨、菇、票、曹、黄、龚、盛、戚、雪、雀、常、崔、崇、铭、银、符、偶、傀、盘、商、章、康、阎、粘、断、兽、盖、清、鸿、淑、、淦、渔、淡、寇、宿、梁、谋、谌、尉、屠、隋、隆、婵、绪(计52姓)。
  十二画:琮、琚、揭、楮、斯、韩、朝、彭、喜、葛、董、蒋、森、辜、覃、粟、惠、越、超、雄、厦、雁、厥、喻、景、嵇、程、傅、储、焦、释、舒、鲁、竣、敦、童、装、阔、阕、曾、普、湛、湖、湘、温、游、富、谢、禄、裕、强(计51姓)。
  十三画:瑞、楼、肆、赖、靳、鄢、勤、蓝、蓟、蓬、蒲、蒙、裘、楚、碗、雷、虞、睦、路、锗、锡、筠、简、腾、雏、解、鲍、登、詹、新、雍、阙、溥、源、骞、梁、福、褚、缝(计39姓)。
  十四画:瑶、碧、榕、蔡、裴、管、僧、貌、端、韶、廖、漆、漂、赛、蜜、谭、暨、隋、嫩、翟、熊、缪(计22姓)。
  十五画:慧、增、蕉、蕃、蕊、樊、磊、影、稼、黎、膝、滕、颜、潜、澎、潭、潘(计17姓)。
  十六画:翰、薛、薄、燕、霖、霍、冀、遽、穆、濑(计10姓)。
  十七画:鞠、藏、戴、霞、穗、魏、蹇(计7姓)。
  十八画:藤、瞿、翻(计3姓)。
  复姓:上官、申屠、尖金、欧阳、诸葛、端木(计6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颖上县十大姓氏及部分姓氏源流
(1)姓氏县内农村人口同姓聚居特点鲜明,集镇则多姓杂居。1988年统计,共有姓氏481个,其中复姓4个。诸姓氏中,李姓113410人,王姓96121人,陈姓70840人,张姓55843人,吴姓54882人,刘姓51786人,杨姓39497人,朱姓37347人,马姓33283人,赵姓31980人,高姓31092人;其他逾万人者17姓,逾千人者91姓,不足百人者150姓。按姓氏笔划,详列如下:
  笔划姓氏
  二划:丁刁卜力
  三划:土门万广千于卫才马
  四划:计王木孔化牛从元仁戈公太车亓毛尹勾少巴仇亢井户邓方文贝韦云卞水见区尤毋
  五划:包宁可由付厉田叶左兰圣石卢申艾代丛甘巨史冬冉冯闪皮边司生帅布白邝台古丙列龙仝业永正玉
  六划:伍孙刘关仵齐江朱伊.下拦钅晔焙现僖跬侨钊ㄈ扇窒蚬酆笫π闲套蛉吻吵孛仔砑骼众诚纫⒓透掌由“
  七划:吴汪陈余佘宋苏沈何肖佟沙巫匡况志贡牟苟汝应庐邱邹陆张杜来芮邰但杏甫良言希花闵连迟汤谷邴豆冷轩邹严扶君李庆把辛邸羌
  八划:岳孟苗季林和郎於武尚杨房金郑单庞国茆忽承居易郁固英卓杭郇官欧茅练法宗治建图昌竺苑郏屈青郅宛后阝安范周罗明
  九划:首奕柏项柳荆俞郗闻海娄信郜钟树津宫昝闾胜侯骆饶相香哈修姜南赵费钮柯贲郭姚顺骈轷禹恽查思涂茹胥祖荀祝荣贺种宣郝段施秋洪
  十划:陶阎倪贾栾展钱桑奚唐夏秦聂殷席晏班徐桂党龚莘翁凌桓顾郦晁密都荻徒润郎袁敖索梅高真
  十一划:曹梁尉屠耿常章姬盛谌黄商鹿崔康麻黑扈绳银符盖菊强宿戚崇随寇逯
  十二划:普蒋温童覃景减葛储朝粟程董锁谢舒焦博富彭甄斯智缑喻嵇善答敬惠税琴游韩傅
  十三划:路勤靳褚简裘解雷楚蒯饱腾窦詹廉靖阙舜蒲慎楼瑞雍赖
  十四划:谭蔡管缪熊翟满静蔺赫廖阚群裴臧
  十五划以上:暴慕滕潘樊鲁燕颜剪薛穆衡冀霍鲜薄操瞿籍戴曩魏墨鞠 曲木欧阳阿陈太极
  (2)源流据旧志和族谱记载,全县各大姓源流是:
  李县东李家湖区域、县西黄沟流域至1943年约2000余户,其先祖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由山东枣林冈迁居颍上。县西李家坝、李家店、李家茔及颍上城内李姓,500余户,其先祖于明初自福建龙溪县迁颍。县西南李家湾李姓,百余户,于明初迁颍。另一支李姓,现居新集镇西街、千仓湾,明初其先祖李天讨元有功,授总旗,子孙分居颍、阜二县。
  吴春秋吴泰伯之后。明朝洪武初年,其先祖吴钊,官颍上,遂举家由山东枣林冈迁来,后世子孙居住县西十字沟、耿棚、三十铺一带,至1943年有1000余户。县东长林湖一带吴姓,300余户,明初由福建连江县迁颍。
  陈县东北陈家桥、东南陈家大圩陈姓至1943年有500户,县东旗杆台、陈家屯陈姓400余户,县东北东圈门、县北西圈门陈姓300余户,县东叶井孜、县西陈家瓦房陈姓300余户,为元、明前之土著。
  王居住新庙集韩家渡、吴家渡、画村和城内共400余户,其先祖于明初自江西安福县迁颍。另一支在县北鸟罐集、县西王家堂共500余户,新庙集有回教王姓祭所。
  高其先祖高英,山东渤海兴州卫人,明宣德六年,官颍上防御所正千户,遂家于此。后子孙散居在县南第三湖、秋稼湖、照中洋、关洲屯和庙台集一带,至1943年共300余户。
  杨先祖于明正德年间,由山东枣林冈迁居颍上,居住在南照集及其附近,至1943年共200余户
  卜先祖于明初由浙江桐乡迁颍,子孙繁衍、散居县北卜庄、县东卜家台、南照集西卜庄。约百余户。
  汤明正统时,其先祖自江苏句容县迁居颍上,后世居住钓鱼台、汤家寺和江口集附近新庙湾,共500余户。县北汤店孜汤姓是明代由山东老观巷迁颍,约400多户。
  刘县东刘家冈、县西南灵台湾、第三湖沿及县城内刘姓,至1943年有900多户,其先祖于明初由山东枣林冈迁颍。居住江刘集、牛犊湾、叶井孜、盛堂孜、清凉寺及新庙湾之刘姓500余户,其先祖刘瑛于明洪武十六年,以世袭千户之职由湖北襄阳府、宣城县、寒令社迁颍。县南前后刘家营200余户,其先祖刘相成,系明永乐年间武卫将军,由江苏南京徙家于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亳州利辛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
1985年全县共有姓氏314个,其中分布农村的228个,分布在县城的86个。
  人口中最多的是李姓,分布在全县各区、乡的562个村庄和城镇,人口11.4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7%,俗有“官李”和“百姓李”之分。
  其次是王姓,分布在全县各区、乡的481个村庄和城镇,人口9.1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再次是张姓,分布在全县各区、乡的408个村庄和城镇,人口7.1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7%,第四是刘姓,分布在全县各区、乡的356个村庄和城镇,人口7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6%。
  以上4大姓总人口34.6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3。
  3.1万人以下、2万人以上的姓有孙、马、陆、杨、高、江6个。孙姓分布在全县12个区(镇);陆、江两姓主要分布在江集、西潘楼区;马、杨、高3姓分布比较普遍。
  2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姓有赵、陈、武、徐、周、朱、韩、黄、郑、郭、潘、吴、胡、纪、汝、宋、程、阎18个。武姓主要分布在望疃、城郊两个区;朱姓主要分布在王市、城郊、胡集3个区和城关镇;韩姓主要分布在王人、江集、展沟3个区和城关镇;黄姓主要分布在展沟、望疃两个区;郑姓主要分布在江集、张村、胡集、阚疃、王市5个区;郭姓主要分布在阚疃、展沟、望疃、王人、西潘楼5个区;潘姓主要分布在西潘楼、江集、展沟3个区;纪姓主要分布在孙集、江集两个区;汝姓主要分布在张村、王市、王人3个区;程姓主要分布张村、王市、阚疃3个区;阎姓主要分布在西潘楼、城郊、胡集3个区;赵、陈、徐、周、吴、胡、宋7姓,各区都有分布。
  1万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姓有侯、秦、戴、冯、任、魏、董、盛、姜、夏、沈、吕、汪、解、康、袁、管、许、杜、苏、贾、田、于、梁24个。
  5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姓有蔡、谢、葛、祝、邵、邓、谭、丁、范、车、樊、萧、崔、何、安、巩、牛、陶、储、蒋、翟、傅、林、叶、冉、栗、都、关、刁、靳、罗、孟、蓝、姚、楚、常、庞、邢、施、路、庄、茆、居、焦、慕、房、宫47个。
  1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姓有司、时、丰、尤、顾、曹、郇、段、石、余、季、金、耿、薛、屈、龙、谷、米、卢、宿、景、郝、钱、史、温、伊、尚、齐、唐、臧、孔、倪32个。
  5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姓有宣、彭、聂、剧、单、苗、乔、、栾、穆、邑、晏、郁、霍、荆、申、龚、万、仇、尹、岳、贺、毕、严、梅、窦、柳、仲、杲、苑、褚、班、强、邱、熊、华、濮、文、乙、毛、郏、童、娄、邹、历、殷、种47个。
  100人以下的姓有隋、芦、展、訾、雷、轩、皮、连、左、祁、宗、古、汤、山、芮、门、佃、英、甄、桑、随、卜、舒、晋、白、方、詹、寇、明、佐、绳、宁、鲍、国、蒿、冷、希、贵、扣、嵩、年、泽、仝、井、吉、欧、蒲、冠、母、宛、计、鞠、柯、荣、卞、洪、沙、简、欧阳、上官、闻、呼、包、席、邬、燕、章、战、游、羊、锁、薄、亓、巫、修、云、戎、鹿、鲁、里、南、劳、阚、俞、姬、辛、师、留、胥、曾、蔺、翁、相、韦、衡、喻、过、咎、彩、阮、仁、闵、智、费、项、冫余、艾、海、廖、饶、宓、屠、滕、钮、钟、印、易、骆、竺、迟、威、甘、颜、来、花、从、化、凌、嵇、干、岑、哈、应、双、查、柏136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常宁姓氏小考
姓氏这个古老的东西,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用什么破“四旧”的运动,家家户户在神堂上贴的“本宗某氏没中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一概扫光了。现在这个幽灵又在不少人家不仅用大红纸供奉起来,而且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这块神位牌子也升级用了高级装饰材料,贴金闪光。长明灯还换了电灯泡发光的代红烛,长明不熄。而且宗族联谊的修谱热,近些年也搞得红红火火,其规模之大,联族之宽,印制之情,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政府累禁不止,而且礼经政治运动,旧谱偏偏还是有人保存了下来,虽然为数已经很少,可见文化意识这把软刀子的力量之大。
       姓氏作为一种历史,社会现象,作为人的一种识别标记,存在有它的意义,也有他自身的污垢。姓氏的发展历史,同人类繁衍和进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他所著《白虎通义》里提到姓氏的作用说:“人所以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原亲情,亲禽兽,别婚姻也。”虽然也曾有人利用姓氏符号的作用去争贵贱,分高低,显强弱。但从班固给姓氏下的定义来看,不无人情味,且含有一定的科学性,数典忘祖,被认为是中国人一种莫大羞耻。也是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徙居海外华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而亲情,而乡情,国情,赖以维系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许有它的一份功劳。      

一 你的祖宗从哪来
      元末明初,传说经过一次“洪武血洗”,于是有“扯江西,填湖南”一段传奇故事,(笔者另有专著考)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常宁经过一次大移民,却是事实。姓氏由稀少而逐渐繁杂。常宁明代姓氏变迁的有一下几种:一、移民来的安插户;二、军队调来平乱,乱平后即转屯户,就是说无事种田,有战事即打仗,这类人在完国税上有优待,但是朝廷开科考试,他们却不能参考,不能当官。为了前程,纷纷转入民籍了;三、洪武血洗中逃脱出来的遗民。笔者从47册族谱的57姓121个支派统计分析:
      一、 纯移民25姓有:张、贺、陈、罗、占、唐、郭、彭、朱、欧阳、谭、黄、殷、胡、易、梁、曾、孙、谢、尹、江、颜、、邹、廖等姓。
      二、 纯军屯户9姓有:吕、白、董、滕、段、崔、骞、欧、雷等姓。
      三、 一个姓氏中既有移民又有屯军的7姓:计有萧、邓、王、周、李、刘、吴、龙、聂等姓。
      四、 血洗后的原有移民9姓:瑶塘的阎姓、城关南郊艾姓、庄泉王姓、南风凹罗姓、蓝姓、东乡薛姓、猪塘塘头雷姓、东门夏姓、罗桥方姓等。还有瑶族中的赵、盘、冯等姓。
      此外还有些双姓,这种双姓但不指复姓。如桐黄塘家有周蒋氏、东洲何家的何李、瑶塘的白李、桐梓的尹龙、袁家桥的唐袁氏、磨石的刘尹氏等。这些双姓,多是一姓无名后,抚异姓亲人承兆,如蒋姓无后,抚外甥周姓为继,以后就在神堂上写上周蒋双姓。但后来在实际姓名中,还是署自己的原姓多。
      调查中随意选的姓都是江西来,来的时间又基本都是元末明初,以后就没有成批的直接从江西迁来的了。也有先迁到湖南的茶陵、攸县、衡阳、衡山、贵阳、宜江、宁远后,在转迁到常宁的。
      如常宁萧姓的十余支派,始祖都是江西庐陵府周围迁来的,则又以泰和县为最,但是落籍常宁时间就很不一致:石盘萧氏祖先自明初先迁贵阳,再转移石盘;阳山萧氏无迁宁远、后从军再洛阳山;午桥萧氏先迁宜江,至明末清初才徙午家桥;长江龙门萧氏却都是江西泰和县直接徙来;夏茶萧氏则是从江西调任衡州知府,遂落籍衡州,第三代才转徙蓝江。仅一个姓的来源就有如此复杂。
      江西以外地方迁来的基本都是军调民的。如城关邓氏来于北京正定;百骞二姓源于陕西;滕姓湘西麻阳;只有瑶塘曲市吴姓是一位元末常宁州判,原籍湖北黄州,死于任内,难以归家,其长女率弟妹就地落籍城南曲市。相传这位吴大姑,为了抚养幼弟成人,以续吴氏一宗,毕生不嫁,曲市吴姓的子孙为了纪念她的恩德,就把吴太姑奉为自己在常宁的始祖。恐怕是有明以来常宁众始祖中唯一的女性了。这在封建社会少见。
      由江西移民来的也很不自愿,谁愿意离乡别井呢?民间至今传说一个故事:江西吉安泰和移民时,大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执行吏心生一计,开了个群众大会,号召谁不愿意走的,都站到一丘大田里去,愿意走的就排到路上来。大家听了都赶紧往田里跑,一下子把一丘田挤得水泻不通。说时迟,那是快,士兵们一拥而上,把田里的老百姓团团围住,就此赶上了远方之路。这当然不足为信,但是在县志和许多族谱却多有这样记载:移民上路如‘蚁赴之众’来到湖南。好在常宁无主荒地很多,各人自己圈地,标签插到哪里,那里的山水田地就属于他,叫做“插标为记”。
      县城东北一角,地名“三衙”。说的是邓、吕、白三个千户官(明时一个千户所的编制1120人)住的所在地,有三条衙门,后人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三衙”。新上任的县太爷首先要到三衙竖桅杆旗的石头柱子边下马进谒。这些石头柱子直到六百年后的五十年代还立在那里,不过已经东倒西歪了。这三姓千户官都是明洪武时奉调来镇压瑶民起义的,事平留镇常宁,名叫军屯户,其实军屯户比纯民户还多的多,军屯户完粮也比纯民户低,后来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安定,朝廷裁军,就下令:凡军屯户一律转民户,不愿转者,不能进学做官,他们为了前途,便纷纷就地转为纯民户,只不过纳粮时还是分军粮户和民粮户,凡纳军粮者都比纳民粮者要轻一些。这样一来军也裁了,国家负担也减轻了,人民有了个安定的家,社会的生产品也增加了,一举数得,算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吧!
      有位洪武甲子举人名叫邓良,二十八年奉调来常镇压瑶民起义领袖奉虎满。邓乃一介儒生,自思武都斗难胜,心生诱杀之计,买通和奉虎满的至交好友,诱奉出溪洞,用酒灌醉后,擒拿斩首了。邓良因功留镇溪洞,世袭抚瑶宫,因此常宁邓姓,便有了军籍、官籍、民籍、瑶籍等四种户籍。
      据说松柏凉水有姓海的,原始满族达纳伍奇海,落户达盖洞,初有四、五户,来时还是诰封,不知何故,就改为汉族海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常宁姓氏分流去了哪里
明初,常宁来了大批军屯户,移民安插户,大大丰富了常宁姓氏。据县志载:元朝常宁有69420人,可是明洪武间全县只有7000人左右,而军屯户就占了5000余。大批移民给常宁三水开发,经济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到永乐以后,县民基本上安定下来,人少地多,有力可下,于是披荆斩棘,结庐开田,人民到也安居乐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到明末清初,又兵燹叠起,徭役繁重,据攸县《色江王氏五大房合修族谱》记载:“其实(指清初),西南初服,土蛮退避岩壑,朝廷乃移湖广之民填川滇。”虽然常宁还未发现‘移湖广、填川滇’的大移民史迹,但是民间自发移徙:或迫于战乱、或另寻良宅、或为经商等情况而移居外地的还是很多。以后江西还持续不断地零星向常宁移民,而常宁姓氏也不断地向四川,云南,贵州,两广等省流去。
      清嘉庆间常宁欧氏创修族谱,曾派人去贵州走西蜀澄清欧姓人口。修谱的三位采访老人便“四下重庆、三上卢州,两返叙府”等,常宁欧姓已分迁成都、潼川、嘉定、蔸府等府州县的人“更难卜数”。仅仅查询登记名册都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可见清嘉庆以前常宁欧姓去四川的就已经很多了。
      谭姓迁居四川某县达百里之广,民国时还送过族谱,初次运送途中失火烧毁,再用飞机送去的。
      民国38年常宁人吴魁在重庆时,发现重庆附近吴姓有好些个大村,听说哪里的人的祖先都是常宁去的。
      80年代,有次从四川来20多人,携带曹氏族谱来烟竹寺曹家寻根认族。
      兴塘湾王家,80年带接待过从四川来的十多位族人,特来寻根。
      到塘詹姓,80年代有人从嘉禾、蓝山县来寻根、认族、往来招待甚殷。
      据说邓小平祖先也是常宁的,有人曾怀抱邓氏宗谱上京认族。
      常宁人去四川的要以欧、罗、崔、周、王、白、朱、吕、殷、刘、吴、张等姓为多,难怪有人看电视说:“四川话就和我们常宁话很同音。”笔者查阅许多族谱,几乎都有常宁移民去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移湖广、填川滇”似乎有证。
      据说武汉汉阳鹦鹉州就有很多常宁移民的后裔。常宁盛产杉木,木排筏到武汉下南京,都要在鹦鹉州集散,排商和排工就慢慢的定居这里。清咸丰间,常宁人唐训方在湖北任布政使时,忽传太平军要进军武汉,而武汉守军都派出去了,唐训方从鹦鹉州急集常宁伐木工人上千人,穿着训字营的军装,武汉百姓惊震,认为天兵下降,于是民心安定,太平军也惊疑退却了,可见汉阳常宁人之众。
      其它迁衡阳、衡山、祁阳、宁远、临武、桂阳、蓝山、永州、耒阳新田的也不少。迁移宝庆、湘乡、桃园、常德、两广、陕西的也不乏人,土桥、东塘吴姓族载:吴氏“至乾隆离常继去者已十之八九,“而东塘吴姓在常宁的仍不下数千。
江西大量移民来,常宁相继流出,推动了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流向国外的姓氏,据笔者所知,大塘殷家有殷如初者,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农民运动失败后,他还是被亲人装箱下船逃离家乡,流徙新加坡,由一个农民革命者成了音乐教授。可能算常宁迁徙国外最早的人。以后陆续还有著名历史教授黄洞人邓嗣禹第一个落籍美国,继有李、谭、萧、吕、周、张等姓步邓后尘。还有去缅甸的萧姓等。
      特别出心裁1949年随民国政府去台者,有人估计多达800之众,据《台湾常宁同乡会志》载仅在台北一地,就有王、尹、朱、何、谷、吕、汪、李、周、吴、易、奉、胡、段、范、秦、徐、唐、袁、姚、崔、曹、汤、陈、郭、张、曾、彭、贺、杨、雷、詹、邓、廖、刘、潘、滕、骞、韩、萧、谭、顾、欧阳、许、赵等等45姓名242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经山 于 2011-7-16 00:28 编辑

三 汉族瑶族早有血缘亲
      常宁姓氏明初多来自江西移民,明以前又有哪些姓氏呢?已经难以稽查,笔者仅从老《嘉庆常宁志》里查出元代以前常宁的名人中。觅得44姓,计有袭丶王丶汤丶吴丶唐丶李丶徐丶谭丶龙丶邢丶刘丶蒋丶张丶马丶阮丶曹丶周丶叶丶阳丶郭丶杨丶赵丶区丶许丶江丶贺丶白丶鲁丶萧丶陈丶夏丶卢丶朱丶段丶尹丶向丶俞丶蔡丶黄丶范丶黎丶欧阳等。如区丶翡丶袭丶邢丶俞丶等姓,今天已在常宁少见,阳姓在中国也属罕见。至于未入县志的姓氏,自然更多了。宋代常宁人口已相当开发了。但是这些姓氏又是从哪来的呢?旧县志也只记到宋代,宋以前就无从得见。宋朝徽丶钦两个皇帝也被金人俘虏去了。宋高宗赶急逃向江南,于是中原居民也大量南迁,自然那时就有由江北直接迁徙湖南常宁的姓氏。
至于湖南最古老的土老百姓,由于他们缺少发展机能,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相当落后,远在数前年钱就被黄河流域迁来的人群所淹没同化或融化了,其中瑶民也是由北方南移中的一支。他们又被比他们进步的汉族赶进湘南山区。至今常宁瑶人还唱着“瑶人出至武昌府,”“人语声声要入洞,撑船过海雾纷纷”。瑶人远在汉代就就已多为汉族融化。虽然还被称为“蛮”地丶“蛮人”。《嘉庆常宁县志》里记着:常宁古有莫瑶高山瑶,(又名板瑶丶箭瑶)。莫瑶早和汉族融化,又叫名瑶和民瑶。隋书地理志说:长沙郡夷延有莫瑶,自云其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民。在汉代就已向朝廷纳贡布匹,宋代已“纳土,输皮粟”,明代瑶人开始有固定的赋税,且与汉人通婚。清乾隆21年(1756)这类瑶民改为“新籍”,风俗和汉族相同。康熙43年,批准和汉人一同参加考试。康熙54年后,每属科考,规定5个名额。这类人自然也有姓氏,与汉族不分了。所以在今天的汉姓中的姓氏,应是已有瑶人的血缘,《七修邓氏家乘》说:宜阳邓族维四:有军籍丶民籍丶官籍丶瑶籍。因此说,常宁姓氏的祖先增加了瑶族的血缘。
      至于还没有和汉人融化的高山族,即宋朝欧阳修所称的“正蛮”,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延至清代几经官府镇压,已所留无几,1953年时只有985人,1991年已增到2150人,增长速度超过汉族。这些瑶民有赵丶盘丶冯三姓。人口以前两姓最多,冯姓至今不过十来户。
      四 常宁当今姓氏知多少
      常宁姓氏除了土族瑶族外丶血洗遗民,明代移民和军屯户外,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初起,流通人口加速,外来经商做工日渐增多。这时期,常宁城镇中药丶绸布丶金银首饰等行业,绝大部分是江西人所开。城北就有做规模可观的江西会馆(即今县供销社址),柏坊丶长沙也有其组织场所。至于铁匠丶竹木匠丶泥水匠则多来自衡阳丶宝庆。原城东几乎有半条街是衡阳木工。天长日久,也就定居常宁了。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流落下来的极少数外地难民。
      据民国37年(1948)3月份户口统计,常宁已有183姓,以刘姓最多,共28242人,依次则为李丶周丶陈丶张丶吴丶欧阳丶邓丶唐丶尹丶廖丶彭丶雷丶胡丶黄丶谭丶郭丶贺丶易丶萧丶……诸姓。各姓人口多少原因复杂,刘姓人多,因其支派之多有重要关系,全县刘姓就达72支派之多。曲泽李姓一支移民就有10个支派,周姓13个支派。萧姓11支派,黄姓则有33支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政机关和工商企业的迅速发展,外地工人丶干部丶商人丶教师丶居民等纷纷调入,特别是水口山矿,四面八方来的人多大大丰富了常宁姓氏。据1989年4月统计,全县已达到310姓,比民国37年(1948)增加近70%。计有:
丁丶卜丶卫丶义丶马丶万丶于丶尹丶王丶方丶牛丶韦丶毛丶孔丶
丰丶灯丶文丶龙丶戈丶历丶天丶井丶优丶兰丶皮丶卢丶申丶冯丶
史丶左丶丘丶边丶帅丶白丶龙丶艾丶石丶甘丶宁丶令丶包丶田丶
叶丶圣丶邝丶刘丶毕丶齐丶伏丶纪丶牟丶乐丶师丶那丶曲丶回丶
朱丶汤丶达丶印丶危丶许丶吕丶伍丶任丶孙丶关丶张丶华丶乔丶
伸丶金丶成丶阮丶延丶邬丶苏丶何丶谷丶佛丶李丶杨丶沈丶佘丶
闵丶宋丶严丶贡丶甫丶旷丶汪丶初丶邵丶陆丶庞丶来丶陈丶吴丶
连丶冷丶邹丶周丶易丶罗丶房丶武丶奉丶孟丶屈丶范丶向丶茅丶
典丶柒丶岳丶林丶苗丶幸丶练丶卓丶郑丶竺丶宗丶崖丶官丶禹丶
荣丶姚丶将丶封丶候丶涂丶祝丶俞丶相丶单丶查丶荆丶柯丶娄丶
宫丶施丶茹丶饶丶欧阳丶欧丶钟丶费丶柳丶柏丶胡丶贺丶段丶赵丶
厘丶姜丶复丶织丶络丶洪丶郝丶陶丶席丶袁丶宾丶唐丶顾丶聂丶
爱丶高丶翁丶卿丶客丶栾丶顿丶秦丶泰丶桂丶莫丶徐丶钱丶资丶
殷丶晏丶诸丶海丶耿丶贾丶凌丶倪丶郭丶曹丶谢丶崔丶阎丶符丶
屠丶黄丶梁丶庥丶常丶宿丶萧丶凰丶盘丶盛丶梅丶敏丶谌丶商丶
康丶龚丶章丶戚丶庾丶彭丶蒋丶薰丶程丶曾丶舒丶傅丶雄丶游丶
韩丶覃丶童丶葛丶温丶富丶栗丶焦丶雷丶靳丶褚丶蒯丶詹丶满丶
楚丶鲍丶鄢丶虞丶赖丶解丶甄丶裘丶廖丶熊丶管丶蔡丶碧丶裴丶
翟丶蔺丶漆丶綦丶赛丶樊丶黎丶谭丶滕丶颜丶鲁丶潘丶薛丶穆丶
臧丶蹇丶戴丶瞿丶魏丶刀丶习丶上丶凡丶元丶仇丶东丶厉丶江丶
全丶匡丶邦丶米丶刑丶红丶邱丶扶丶麦丶杜丶辛丶居丶所丶郁丶
珊丶叙丶衷丶泉丶续丶巢丶睦丶银丶喻丶粟丶蓝丶简丶缪丶霍。
      其中犹以刘姓的55808人最多。比民国37年增加83.4%,但较之常宁总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来说,相对增长率又算是最少的了。目前二万人以 上的姓氏有11个,共288374人,占倒县总人口的38%。11个大姓人人口统计数如下表: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刘 55808 李 42937 周 27883 廖 27104
吴 25259 陈 25008 张 23914 王 21081
唐 20902 邓 20555 彭 20023
      不仅姓氏大增,不同民族也多起来了,1990年人口普查,瑶族有2150人,壮族 49人,土家族17人,满族13人,苗族12人,佩族10人,  彝族6人,白族5人,黎族4人,布衣族3人,佤族2人,畲族2人,纳西族2人,蒙古族丶拉兹族丶维吾尔族各式各1人。还有已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3 人。 人口已经从汉族姓氏的繁荣发展到各民族大家庭的蘩荣,进而五湖四海的五彩缤纷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及主要姓氏源流
1987年10月,耒阳市人民政府对52个乡镇23.2073万户(占总户数的82.7%)93.04万人(占总人口的86.6%)的姓氏进行调查,全市共239姓,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姓氏有:李21655户,91254人;刘21807户,89873人;谢12757户,44669人;陈9974户, 39489人;王12865户,36569人;罗9019户,36169人;贺6498户,32875人;黄7868户,32333人;谭7246户, 30359人;梁7227户,30158人。人口2—3万的姓氏有:曾、曹、张、周、蒋、伍、徐、邓。人口1—2万的姓氏有:欧阳、谷、郑、肖、段、资、雷、胡。人口5000至1万的姓氏有:陆、匡、廖、龙、钟、杨、吴、唐、何、朱、黎。
    人口1000—5000的姓氏有:许、郭、文、彭、江、姚、孙、熊、濮、夏、袁、蔡、尹、严、邝、林、陶、潘、付、余、邹、董、赵、毛。人口1000人以下2人以上的姓氏有(以笔划有序):丁、马、万、于、丰、书、户、方、卞、韦、孔、石、左、叶、兰、史、印、包、占、申、冯、代、宁、甘、田、白、芦、召、安、成、齐、米、刑、阮、吕、关、阳、吓、全、任、寻、艾、邱、沈、庞、杜、宋、闵、应、邵、巫、陂、冷、汪、苏、兵、屈、奉、欧、图、岳、宜、单、姜、房、孟、范、尚、宗、昌、易、武、金、饶、晏、洪、涂、郦、骆、修、柳、祝、柏、费、郝、顾、高、倪、侯、秦、莫、敖、席、殷、桂、钱、诸、秧、贾、凌、耿、管、汤、康、章、戚、鸽、崔、梦、谓、盛、常、庾、龚、梅、温、赖、葛、粟、雄、鲁、路、阙、韩、喻、舒、程、童、蓬、楚、僧、雍、蒲、裘、樊、漆、颜、薛、戴、魏、瞿。1人1姓的有:强、久、贤、咸、郁、洋、尤、玉、阎、宇、雪、时、宾、海、皮、臧、霍、毅、封、扩、刚、枯、穆、祁、始、伦、牛、展、寿、广。
    附:姓氏源流
    李氏  系出理氏。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殷末理利真,避纣王之乱,居李树下,改为李氏,是老子的祖无。其后,李牧仕赵,李广仕汉,唐高祖李渊是广东省后裔。唐路国公后裔李君记,官为连州剌史,乾宁二年(895)去世,葬耒邑临江南亭山,子孙在上堡定居,遂为南亭李氏。元代李为义,籍江西,考中举人,官为郴州剌史,元末辞官归田,挈妻儿盘桓于耒阳樟尾长塘,立家定居。其曾孙李政迁县城西门,遂为西门李家。
    刘氏  系出陶唐氏。尧后有刘累,至周为唐杜氏。杜隰仕晋为士师,又为土氏。士氏以后,复姓刘氏。又周定王母弟,刘康公后裔,亦为刘氏。汉高祖刘邦是土会的后裔,传到刘永(刘备次子),迁徐州彭城。刘永55世孙刘克己,唐登进士,入宋更名为式,官至工部员外郎、户部尚书,迁江西省清江县荻斜村。刘式长子刘政,游于衡山,定居入籍。刘政元孙刘友荣,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迁耒阳南阳庙定居,子孙蕃衍。
    陈氏  虞舜之后胡公满封于陈,子孙以国为氏。孔子弟子陈亢。汉有陈,为太丘长,裔孙陈霸先,代齐有天下,国号陈。其后陈洪范、洪进,据福建樟、泉二州。传至范长子延海,平蛮有功,宋雍熙四年(987),为宁海军节度使,食采于耒,遂由福建蒲田迁耒阳定居。
    谢氏   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支子以地为氏。晋有谢安,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后加征讨大都督。宋咸淳德年间(1265—1275),谢氏致深、致远,由江西南昌鹅邺迁衡阳,后又迁耒阳罗渡。
    张氏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周有张仲,汉有张奶。其后宋代张文启,籍江西永新县,为耒阳县令,举家迁耒阳定居。又张坊,官为衡郡教谕,由江西永新迁安仁县,其子理诚,由安仁迁耒阳山。
    蒋氏   系出姬姓。周公子伯龄封于蒋,子孙以国为氏。汉有蒋,吴有蒋子文、蒋钦。明初,蒋少一、少二兄弟由江西泰和县茅头岭迁水阳北乡咬柴岭。后分一、七两甲,三、七两甲,今坛上乡有一甲里。
    贺氏   系出庆氏。齐公子庆氏之后。汉待中庆纯,避安帝父清河王讳,改贺氏。晋有贺循,唐有贺知章。祚房自元初由永新县迁耒阳,其子孙散居西、南、北三乡以及城关内外。明江武年间(1368—1398),贺尽孝由江西永新县幕游湖南,卜居耒阳东乡福冲。故此,凡是东乡贺姓全都是孝房中房裔。
    王氏   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周有王太子晋之后。周有王,齐有王。又田齐之后,避难改姓王氏。又魏信陵君子孙改姓王氏。又殷王子比干后裔亦姓王氏。明初王基德籍江西,官为耒阳县令,率家迁耒阳定居。
    周氏   系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周有周作,战国有周霄,三国有周瑜。一支自宋中叶间,由江西泰和县迁耒阳;一支自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由江西吉水县泥田村迁耒阳。
    资氏   其祖为禹之后,封于会稽。资水所出,因此为氏。明末副将资鹏举,由清泉迁耒阳。
    杨氏  系出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被晋所灭。晋武公之子伯侨,食禄于羊舌,后以羊舌为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其子孙改姓杨氏。后裔杨宝是隋文帝杨坚的远祖。其后杨严九传孙允昭、允素,由吴越(今浙江)钱塘迁居江西泰和。允素传学祈,生子宗周、宗易。宗周居吉水蕉塘,宗易为元代名孝廉,适居耒阳合桥落户。
    黄氏   颛顼帝曾孙陆终之后,封于黄,子孙以国为氏。楚有春申君黄歇,汉有丞相黄霸。宋咸淳德年间(1265—1275),黄九如同进士及第,官至温州刺史。传黄至诚及黄元六,由江西吉安府迁耒阳。
    梁氏   颛顼之后,封于梁,后以国为氏。西汉建元年间(前140—135),梁观、梁仓兄弟同游,定居耒阳,开江头举山基地。
    钟氏   系出芊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钟宜义由江西官居湖南,后迁耒阳定居。
    伍氏   原为椒。春秋时,楚并椒,遂以椒为氏。后椒参之子椒举,仕楚有功,食采于伍,便易椒氏为伍氏。五代时,伍醇籍江西江州宁化麻仓村,后迁吉州。到宋代,传端厚,其五世孙伍常迁衡州积善坊,伍常孙宣义于元代由衡迁耒阳南城外。
    罗氏   系出祝融氏。春秋有罗国,子孙以国为氏。晋有罗结,唐有罗艺。东晋时,中散大夫罗含由江西迁耒阳定居。
    欧阳氏  系出姒姓。越王无疆孙,封于欧馀山之阳,后为欧阳氏。明末,欧阳景渊由江西庐陵县迁耒。
    曾氏   系出姒姓。夏少康少子成烈封于。宋来,子孙去邑为曾氏。孔子弟子有曾参。其后籍庐陵、杭州、南丰、梅溪直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文信国公五世孙曾益,居官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元末因世乱,遂举家迁衡州府耒阳县,生3子;长子曾贯,居常宁,次子曾泰,居临武;三子曾存,仍居耒阳。曾存生有10子,长子及二、六子皆元嗣,八子不详,十子迁居郴州、宜章,散居耒阳的为三、四、五、七、九各房后裔。
    邓氏   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邓,后以国为氏。汉有邓彭祖、邓禹。宋初,邓邵基籍江西,在湖南居官,遂定居于耒阳防塘。
    谷氏   系出夹谷氏。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官至大司农,其后由长安迁耒阳,吴九贞太守谷郎是其五世孙。
    何氏   系出韩姓。韩王安为秦所灭,其子孙避难,转音为何氏。汉有何修、何进。元人优贡何发祥,为广东琼州府澄迈县籍,任湖南长沙府善化县教谕,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由广东迁郴州再迁耒阳。
    龙氏  黄帝孙叔安子董匀好畜龙,为豢龙氏,其后为官为氏。项羽将有龙且,其后裔龙受二官至礼部郎中,由江泰和县迁耒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洛阳孟津县2000年户籍姓氏人口统计
孟津县2000年户籍姓氏人口统计:
2000年有姓氏469个,其中复姓2个。10000人以上的大姓有10个,5000-9999人的姓氏有9个,1000-4999人的姓氏有46个,100-999人的姓氏有74个,50-99人的姓氏21个,50人以下的姓氏309个,其中一人一姓132个。


姓氏人口统计表:
王43254 李35856 张33341 杨23045 郭19773 刘15667 赵14693 韩12701 陈10986 谢10181
朱9512  马8250  许7453  周6854  孙5756  崔5755  吕5644  姚5301  乔5102  徐4976
梁4909  贾4612  任4563  高4323  宋3993  雷3801  潘3561  牛3302  史3159  孟3105
闫3039  卫2913  董2908  蔡2588  袁2487  薛2393  宁2292  杜2290  卢2249  于2106
吴2104  丁2078  邢1970  程1961  石1802  焦1750  畅1720  司1595  梅1550  黄1530
尚1522  裴1480  武1432  莫1392  陆1332  靳1286  魏1206  郑1205  秦1202  夏1194
蒋1159  井1085  安1026  常1013  田1011
900-999人的姓氏有:苏、庆、胡、郝
800-899人的姓氏有:范、聂、栾、盛、段、庄、葛
700-799人的姓氏有:吉、康、和、沈、孔、冯、赖
600-699人的姓氏有:单、习、苗、齐、方
500-599人的姓氏有:荆、权、尤、申、付、左、何、臧、姜、步、樊、邱
400-499人的姓氏有:林、耿、兰、邓、辛、翟
300-399人的姓氏有:温、金、岳、曹、曾、仝、庞、姬
200-299人的姓氏有:曲、柴、叶、熊、白、毛、古、万
其余姓氏均在200人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有:侯188、党186、原135、肖70、唐63、罗61


摘自孟津县志1986-2000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威海文登市姓氏
文登姓氏规模

    经金元之乱, 境内土著旧户十不存一, 现有姓氏多系明代以后由外地迁入。
1985年统计共354姓。人口在万人以上的15姓。人口最多的是王姓,76000余人;其
次是于姓, 65000余人; 再次是刘姓, 44000余人。此外,孙姓35000余人,张姓
34000余人, 李姓25000余人,丛姓22000余人。林、宋、姜、杨、邢、周、徐、毕
各10000余人。 吕、曲各9000余人。侯、谭各8000余人。陈、董各7000余人。邵、
田各6000余人。赵、隋、丁、崔、蔡、鞠、宫各5000余人。马、高、吴、黄、荣、
许、邹各4000余人。姚、郭、初、邓各3000余人。时、殷、曹、赛、牛、迟、郑、
唐、梁、胡、韩、阎、苏、江各2000余人。乔、杜、房、慈、纪、石、滕、方、管、
郐、夏、傅、祝、朱、邱、泮、潘、倪、金、颜、温、顾各1000余人,蒋、沈、贺、
肖、岳、牟、都、菊、柳、孔、洪、 (同上)、鲁、谷、刁、栾、苑、原、苗、
史、桑、解、耿、元、汤、尹、代、冯、袁、范、段、卫、衣、车、何、俞、童、
葛、褚、包、辛、战、卢、程、鲍、娄、万、谢、汪、穆、酆、戚、连、安、胥、
康、庄、杭、占、沙、陶、贾、宁、柏、柯、仲、修、盛、庞、伯、魏、梅、毛、
兰、任、常、冼、裴、付、钱、费、单、邴、戴、冷、郝、薛、商、熊、孟、岑、
齐、阮、焦、荀、罗、慕、翟、水、关、窦、矫、向、秦、蓝、蒿、荆、臧、彭、
锡、钟、柴、白、靳、麻、桂、曾、陆、訾、相、靖、孝、卞、司、席、左、武、
姬、项、陇、严、乜、门、下、尤、郁、文、公、仇、龙、巴、亓、申、业、边、
仪、叶、冉、古、丘、台、池、成、华、厍、 (同上)、竹、权、伍、芦、余、
芳、沂、法、茂、於、郇、季、卓、青、屈、尚、宗、明、依、封、胜、举、欧、
索、凉、容、章、盖、龚、宿、舒、惠、蒲、路、赖、缪、廖、楚、樊、聂、韦、
瞿、才、五、壬、义、广、办、玉、月、乐、汉、世、皮、礼、伞、师、全、列、
伊、各、祁、宇、百、伟、朴、回、国、巫、 (同上)、芹、克、运、邸、英、
固、典、佰、官、宝、岭、彦、奎、春、祖、闻、绪、、桐、乘、爱、衷、望、
秩、颈、超、焉、徒、萧、营、领、莴、栗、载、联、裘、綦、琴、甄、詹、阚、
亶、 雷、祭、查、蔺、黎、霍、甲、喻、雪等各姓多者900余人,少者几十人,乃
至1人。1990年又发现单姓“甘、俸”2姓和复姓“上官、司琴、魏尼嘎布”等4姓,
人数极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2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潍坊诸城市姓氏
据统计,诸城市计有32.53万户,总人口105.8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4.9人。
诸城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以上。民国以前,境内人口皆为汉族,之后,方有满、回、藏、壮、瑶、朝鲜、蒙古、锡泊等少数民族迁入,除汉族外,满族人口最多。
姓氏
境内姓氏建国前无确切记载。建国后,姓氏不断增多。1949年,全县共有姓氏361个。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全市有姓氏440个左右。在这些姓氏中,人口较多的是王、李、张、刘、孙、赵、徐、杨、陈、郑、管、臧、宋、周、郭、高、马、丁等。
附:诸城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楮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龙  柏水窦章   毛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闫花臧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付  皮卞齐黄   刘徐管高   郭丁董庄
傅邱崔胡  曲祝鞠逄   林隋卢钟   阎田杜梁
解侯贾乔  邰耿谭房   程石惠白   娄牛封桑
宫武鹿辛  岳夏佳商   纪陆万咸   邢翟温匡
段邓寇季  原仲别相   苑左曾颜   车初台尚
叶玄蔡迟  路池仇江   狄宁闵刁   璩柴牟项
雪盛阚申  裘东帅阳   脱冷暴裴   溏吉边亢
厉巩薄景  满詹訾党   鄢栾修   沙远邸抗
国客麻谷  邴古战向   从生。文   樊楚屠良
游隆密荆  蒲蓝郇祥   伍余元卜   顾孟平康
谈宋庞茅  姚邵湛汪   公冶司马   万俟欧阳
尉迟鱼儿  箫贝明方   祁居宗伊   敬梅井关
律扈也门  依代浚甘   糕屈宿崇   厅栗欧冉
姬芮霍司  龚席瞿山   虞丰卓伦   皎冶苟南
琚仪果聂  公未甄连   须。隽仉   麴节钊荐
票晋巴即  郁绿弘干   由胥仕冀   戈荣富兰
喀盖支逢  雍符缪燕   赖黎童靳   柯喻劳言
包嵇查笙  考汲敖见     蔺扶芦君    於储易宣
勇篙熊除  师伟溪全      法术尉鄂   沅都莘权
所茴刀立  矫仁洪桓   诸习廖慕    银泽紫官
信亦莳腾   监形黑展   呼利舒竺    笃宅伸原
穆羸刑过  蒙贡籍联      怀饶祁杏   优戴尹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