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莫经山 于 2011-1-23 01:14 编辑
山塘鲤鱼捷:唐朝状元后裔聚居地
■鲤鱼捷莫氏祖居地——三水鲶塘莫氏宗祠。
]鲤鱼捷,位于清新县山塘镇马安村委会境内,是个古村落。南宋末年,已有中原人士南下开荒垦田,结庐而居。初为邓、张、王等姓氏居住。明朝中叶,唐朝状元莫宣卿后裔莫谏从四会迁入三水,至清朝康熙年间,一支莫姓从三水迁居清远鲤鱼捷,起初租借旧居,后来莫氏不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其它姓氏则日渐式微,鲤鱼捷成了莫姓天下,也成了莫姓“商标”,数百年来,只要你一提居住于“鲤鱼捷”,外人就知道你是莫家弟子。
■唐朝状元莫宣卿“状元匾”。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州(今封开县)人。七岁能吟诗作对,12岁参加科考即中秀才,被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状元,从而成为岭南(广东、广西)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而且是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莫宣卿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其后因莫宣卿思念生母,遂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皇帝封他为浙江台州别驾(刺史副职)。莫宣卿荣归故里,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不幸病逝,安葬于封州文德乡锣鼓岗。唐咸通九年(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
]莫宣卿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事迹及影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位于广东省封开县的唐朝状元莫宣卿墓园。
莫氏之源出钜鹿
]莫姓是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的后代,颛顼时,分封子孙中的一人于莫州(今河北任丘),并使之世代居留于此。后来,这支居住在莫州的人便以地名为姓氏,姓莫。自钜鹿郡的莫宣卿被敕封为“岭南第一状元”之后,其散居于岭南的后裔建宗祠时,大都以“登科称五宝,对策第一名”作为堂联,表明自己姓氏的辉煌历史和宗族风貌。
宋朝初年,鲤鱼捷莫姓先祖从广州清风桥分居番禺韦涌,后迁至四会县清塘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活渐丰,人丁旺盛。为了开拓东南部的疆域,明朝中叶,莫谏率家人从四会县清塘村迁居至三水县鲶塘村,莫谏遂成为三水鲶塘始祖。
第十二代传人莫时进是个走村过巷的补鞋匠,人称“补鞋佬”,疏于农耕却见多识广,可惜囊中羞涩,无法与族中兄弟相比,却恰好遇上“添丁”喜事。他经济拮据,却又放不下面子,好在他常年走南闯北,朋友甚多,同时也磨练了意志。他暗下决心,想学先祖那样,到外地干一番事业,开创一个新天地。
决心既下,立即行动。在儿子“满月”前的一个晚上,莫时进带着妻子雷氏,肩挑儿子和补鞋箩,静悄悄地离开家乡鲶塘村,登上一条小木船,直奔清远。
清远城西三十里的花塘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在朋友的帮助下,莫时进在花塘基安顿下来。二年后,觅得鲤鱼捷是个好地方,遂决定在此定居,开创基业。
次子出生后,莫时进更加勤奋耕作,不断开垦荒地。农闲时重操补鞋旧业,帮补家用,俗话说:“夫妻同心,黄土变金。”经过十几年努力,家境日渐富裕,有余钱即置良田。到儿子莫思信成家立业之时,鲤鱼捷莫氏实现了北上清远定居后的历史性中兴。
莫思信生有五子,他们平时习文练武,危难时保一方平安,把祖传的“莫家拳”和“莫家棍法”发扬光大,被当地人称为“五虎将”,虽然附近山塘松树岗和流连岗流寇甚多,但一听到是鲤鱼捷的人,都敬而远之,遑论来村里寻衅滋事,“五虎将”后来成为鲤鱼捷莫氏五大房始祖,在这里安居乐业,历经了近300年的风霜雨雪,如今依然人丁兴旺■封开县人民政府隆重纪念唐朝状元莫宣卿诞辰1175周年。
]“鲤鱼捷”美丽传说
宋代的清远西部,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及低洼地,星罗棋布的小山岗,犹如一颗绿色翡翠,镶嵌在广袤的原野上,这里土地肥沃,鱼肥藕壮,六畜兴旺。南宋末年,随着大批中原人士的南迁,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到了明末清初,便成了清远的粮仓。
在山塘镇马安岗以东二里之外,有一座小山岗,酷似一条硕大的鲤鱼,正缓缓向北游弋,准备“鱼跃龙门”,一飞冲天。先人因此把此地称为“鲤鱼捷”,取“鱼跃龙门,捷报频传”之意。
“鲤鱼”的腹部有一口古井,人称“大口井”,呈正方形,长、宽皆6米,寓“六六无穷,取之不竭”之意,四周麻石铺路,方便挑水。现代为了安全起见,在大口井三面砌了红砖护栏,只留一面做井沿,井沿前面的开阔地建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天井平台,方便村民坐着洗衣、洗菜。到了盛夏季节,大口井成了男人的乐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人们提着水桶,齐集井边冲凉洗澡,一溜赤条条,无牵无挂,清澈的井水兜头而下,凉彻心脾,大呼爽快。
相传大口井有三个泉眼,各有一条金鲤把守,泉水甘冽,百里挑一。即使深秋久旱,依然碧波盈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附近四乡八村的村民都来汲水回家酿造“七月七水”。“名井”配“名村”,为古老的鲤鱼捷增色不少。
由于鲤鱼捷声震九州堪舆界,明清时代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考察,他们声称,这里王气缥缈,五百年后鲤鱼变猛龙,一代贵人诞于此。
鲤鱼捷莫氏始祖墓恰好位于“鲤鱼”的尾部顶端,整个墓堂如“观音坐莲”,坐南朝北,傲雪凌霜,气宇轩昂,是冀望鲤鱼冲天一跃,飞回魂牵梦萦的中原发祥地钜鹿■位于广东省清新县山塘镇的鲤鱼捷古井。
孝子情怀惊天地
在鲤鱼捷,至今流传一个令人心酸的“孝子故事”。话说第三代传人“五虎将”分房后,各人另起炉灶,各显神通,有的成为一方“神医”,但在文武方面却少有建树,发展较慢的要数第五房莫胜通,他是位斯文的大清国学生,生有3子,多为农耕,到了曾孙莫绍华,才成为经商之士,在省港一带贩运货物,赚得盆满钵满后便准备回家乡买田置业,可惜在半路遇上流寇,失财丧命,令人扼腕痛惜。
话说莫绍华“遇害失踪”后,家里只剩下妻子邓氏带着9岁的儿子莫以迪相依为命,邓氏为了搞好农耕,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无日清闲。某日,以迪感染了伤寒,花了二十多天才治好,身体极度虚弱。共住一屋的大婶十分热情,做了一盆“糯米糍”送给以迪贺喜。望着香喷喷的“糯米糍”,以迪一边多谢一边捧回房间。望着以迪的背影,大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以迪吃了一个“糯米糍”后,突然想起整天干重活的母亲,便悄悄地把剩下的“糯米糍”藏好,准备给母亲一个惊喜。
以迪母亲晚上回家,听完叙述,不禁泪如泉涌。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大病初愈的病人,由于身体极度虚弱,消化力差,是最忌吃“糯米糍”的,轻则肠胃肿胀,重则暴毙而亡!同屋大婶这一回实在好心办错事,几乎“一失足成千古恨”,好在苍天有眼,以迪这一房命不该绝。
以迪长大后,潜心拜师学艺,医术精湛,武功盖世,他的“莫家拳”打遍江南无敌手,力保一方平安,人称“无人敌”。后来,以迪将医术和武功传授给他的儿子和孙子。他长孙将“莫家拳”和“莫家棍法”发扬光大,练得出神入化,所向披靡,曾以一根扁担力敌二、三十个盗贼,将其打得落花流水,跪地求饶。次孙的医术也炉火纯青,在香港、香山(今中山市)一带行医,广收门徒,硕果累累。到了现代,鲤鱼捷的状元后裔大多隐居林泉,无心仕途,辉煌最终归于平淡,人世间实在变幻莫测。
不设祠堂成“悬案”
在古代,祠堂是每个姓氏必设之祭祀场所,纵观清远的名门望族,哪个姓氏没有祠堂?扫描一遍,惟鲤鱼捷莫氏也。
自三水鲶塘村莫氏第十二代传人莫时进来到清远鲤鱼捷开基创业,生有三子五孙。二子思贤的后裔在哪里?《莫氏族谱》上找不到,直至三子思信的五个儿子各自分房后,才捐资设立“莫氏神厅”,难道冥冥之中还要等另一支兄弟参加才设祠堂?前辈留下的版本之一是老祖宗始终视三水鲶塘“莫氏祠堂”为正宗,清远鲤鱼捷莫氏只是一个分支,设立“神厅”已经足够,故每年清明节,一定带领儿孙回三水祭祖。第二版本是老祖宗留下遗言,要等到子孙后代有人中举才设祠堂,以其光宗耀祖,振兴文风。可谓众说纷纭。何故不设祠堂?遂成百年悬案。
数百年来,唐朝状元莫宣卿后裔的居住地一直与“塘”有关,已成难解之谜,四会清塘——三水鲶塘——清远山塘。如果加上另一支,则是“太平黄泥塘”。塘中之鱼,生命力极强,鲶鱼——鲤鱼——泥鳅鱼,生命中是否有一种极其神秘的玄机?
“莫氏神厅”土改时分给了三户人家居住,它在“文革”中被完全拆毁,原地改建为民居,从此再也没有重建。
近300年来,鲤鱼捷莫氏宗亲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仍有不少有志之士外出谋生发展,他们散居海内外,大多事业有成。即使是清末民初迁往马安先锋“蟠龙村”的九户人家,也在荒野上建起了温馨富裕的家园,继续演绎莫氏族人喜欢开疆拓土的传奇,令人景仰!
承祖德、继宗功、创伟业是每个姓氏的奋斗目标,希望鲤鱼捷莫氏宗亲能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团结一致,继往开来,沿着前辈的足迹,竭尽全力,建家报国,创造辉煌,令古老的鲤鱼捷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