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石南镇北马岭的“石牛石马”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谜,且从明代四川钦差大臣莫兵备的身世揭开。
莫兵备,名相,字延佐,号葵山,又号羽仙,生于明成化年间(1471年),兴业县城北门里人氏,为明正德、嘉靖两代地方要臣。《莫兵备公事略》记载,自幼遵父训,刻苦攻读,习文习武,日有长进,十八岁中秀才,二十岁吃廪,明弘治年间(1498年)中式第八名举人,二十八岁任云南赤佐县知县,后升广东韶州通判,1520年升广东惠州府同知,1527年升任云南姚州知州,后升广州府同知,广东提刑按察司岭南兵备道,1538年升四川按察司屯田道,宫居四品。莫兵备最大功绩在于平定云南姚州叛乱和在广州收服势力甚大的海寇许折桂。1541年从四川荣归故里,享年七十六岁,厚葬于兴业县城北风水宝地北马岭岭脊。其子、侄众多,也显赫,在此不述。
关于莫氏起源,许多典籍记载,然而众说不一,说法八种,主源两支:一是上古圣帝颛顼造“莫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城,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二是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两汉以前莫氏仅两名人入载史册,即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多数莫氏在此际繁衍,并向外播迁。魏晋南北朝时,几支外族也改为莫氏,使北方莫氏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钜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氏家族,一举成为望族。第二支,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氏世居之地,在此际兴旺昌盛。隋唐时期,莫氏分布渐广。五代十国至两宋,莫氏在江南各地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氏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此际始有莫氏入迁福建。宋末元初,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氏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
溯源莫兵备一脉的来祖,据说祖居南雄珠矶巷。珠玑古巷位于距离韶关南雄市珠玑镇。起名于唐敬宗年间,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也是汉族广府民系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后迁广东肇庆,分支迁广西桂平市,又分支迁兴业县石南镇,再分支迁洛阳镇金山等村落,据宗谱,迁入兴业至今,出了不少文武官员、大家学者,成为兴业望族。
从兴业县旧车站出发,沿玉贵路往北1公里,穿越一座天桥桥孔,往北走不到500米的路程,即现一块“莫兵备墓地”的碑坊。这是莫氏宗亲修缮墓园,这是一座青砖结构的坟墓,坟珠呈塔顶形,坟地铺盖有草皮,种植有花木。从《莫兵备公事略》、《修理莫相公坟茔志》和芳名碑所刻记的文字看来,墓园和古迹超过500年历史。
这是一块十分开阔的墓地,左右两侧各摆设一对石羊石马,相互对视着陈列于坟茔前。新建的两个凉亭和配置完整的石凳石桌,使得整个墓地极显壮观,显示了当年叱咤风云人物颇高的官位。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侵蚀,墓地上两匹重约1000斤的石马,背脊颜色已变灰黑。伫立在左边的一匹石马,两条前腿出现一条裂痕,然而,雕工十分精致,安扎马鞍,尾巴下垂,神采奕奕地伫立着,仿佛聆听莫老的召唤,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相邻的一对石羊也栩栩如生,它们双腿跪蹲,身子光洁,经数百年,色泽依然熠熠生辉。
关于石牛石马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是有说法的。石羊象征吉祥,寓意忠孝,所以取卧姿;石马性情温顺,象征仁义,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按史书,明代坟墓规制等级森严。一、二品官坟前可立文武石人一个,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两个。三、四品官墓前可立石虎、石羊、石马和石望柱,各一对,没有石人。莫兵备这位四品官阶,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岭南兵备道的莫相公,显然应享受一对石虎、石羊和石马。另外石望柱也应有两根。可惜的是,数百年风雨,石虎和石望柱已不复存在了。
“狂风阵阵毛元动,细雨霏霏汗似流。嫩草满山不开口,金鞭抽打不回头。”这是莫相公墓前的题诗。滚滚红尘,壮士已逝!数百年来,北马岭的石牛石马和丛花柏树始终陪伴着这位业伟德高的长老,任凭后人敬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