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州莫伟明 于 2016-8-28 10:04 编辑
来源:[信息时报] 日期:[ 2016-08-24 ] 版次:[ A17版 ] 版名:[见咩讲咩] 走进广州祠堂系列之四十六 走访对象:莫氏宗祠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横沙社区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何蕊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在一处水果档的旁边,记者找到了隐身在此的莫氏宗祠。据资料记载,横沙村环绕后背山依山而建,全村建有祠堂的有冯丶朱丶罗丶梁丶莫丶黎丶叶7个姓氏族。莫氏宗祠始建年份不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祠堂曾用作横沙粮店,2006年重建恢复原貌。日前,第25代莫氏后人丶广州莫氏宗亲文化联谊会顾问莫惠嘉,向记者讲述了莫氏的历史以及祠堂的故事。
历史
历经数百年迁移丶变迁
据介绍,横沙村莫氏族人聚居于横沙村西南方,古时称此地为横沙境南约沙堤坊,现称沙边街,俗称沙边莫。沙边莫的祖先源于广东封开县南丰镇金楼村珠玑里。
据今1700多年前,莫氏人才辈出,每一代都有人考取功名。一世祖莫宣卿是唐大中五年(851)廷试第一,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二世祖莫晋官至刺史,三世祖莫如松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读仕郎,四世祖莫怀官至青州别驾,五世祖莫勇丶六世祖莫永昌为宋景佑进士,七世祖莫如钝丶八世祖莫违乃宋进士。
沙边莫氏族人为八世祖莫违后裔。可惜因年代久远,具体事迹已无族谱考记。根据东莞莫氏源考的资料记载,莫违曾将祠堂建于东莞蕉利,后因兵火战乱,祠堂被毁,后又将祠堂重建于东莞阮涌口。大约在明朝年间,横沙莫氏从东莞麻涌迁徙到了横沙南约沙堤(即沙边街)。
由广州市黄埔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黄埔区村落与住民》一书中提到,莫氏族人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沙边莫分成“后岗”和“秀福”两大支脉。时移世易,有一支族人分支到海珠区的北山村和赤沙村,继而又分一支房到合庆围莫馀敬堂。解放前,曾有族人移居到海外谋生,因此莫氏族人遍布五湖四海。“其中,横沙莫坊沙边莫氏族人在横沙已有900多年历史,目前已传至27代,人口约为460多人。”莫惠嘉说。
故事
上世纪曾用作横沙粮店
莫氏宗祠坐落在现泰丰酒家北侧,隐身于现代建筑物以及繁华的市场中。因无族谱考记,莫氏后人已无法得知这间祠堂具体建造于何时,只能根据其格局判断该祠堂为明清时代建筑。
莫惠嘉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氏宗祠曾用作横沙粮店。“一进用作店面,二进用作仓库。前面没有包台,地势没有现在这么高。”在莫惠嘉的记忆中,他时常跟随父母前往祠堂用粮票换取粮食。“从小时候起父母就跟我说,这间粮店曾是我们莫氏用于祭拜祖先的祠堂。”直到1995年,莫氏宗祠才回归莫氏。
2006年,莫氏族人决定将祖宗物业部分租金拿出来,再加上族人捐赠,按照原有规格对莫氏宗祠进行了重建。工程通过网上招标丶公示,保证公平公正。“莫氏宗祠对于莫氏族人有着许多意义。有了宗祠,族人们有了落脚点。走进祠堂,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莫惠嘉说。
特色
现为老年人活动中心
莫氏宗祠坐北朝南,深二进带连廊,墙体大青砖,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一进门厅可以看到红木浮雕屏风,上面刻有梅丶兰丶菊丶竹及花鸟。抬头可见一块悬挂在房梁正中央的红布。据莫惠嘉介绍,这块红布名为“进廊挂红”,红布前短后长,有“吉祥”之意。第二进大堂内的正中央悬挂堂匾“片玉堂”,两边挂有各兄弟村道贺的对联。
据莫惠嘉介绍,原祠堂早已损毁于历史之中,如今看到的均为2006年重建,唯有一进屏风旁两根水泥石柱的圆柱形基底为旧祠堂遗留下来的物件,“这两个基底是我们根据记载从地底挖出来的”。
如今,莫氏族人的清明扫墓以及横沙会都在莫氏宗祠内进行。每到这两个节日,来自五湖四海的莫氏宗亲都会来此处聚会,热闹非凡。2006年以后,莫氏宗祠还作为老人活动中心,供老人们休闲娱乐。据悉,祠堂开放时间为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全天都有专人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