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莞莫国胜 于 2016-8-30 08:25 编辑
莫城遗址:《2014’江阴老地方在哪儿?》之卌四
(2014-11-22 15:07:04)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统一中国,江阴地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延陵乡改置毗陵县,县治所在今常州市,毗陵县在县境东部设暨阳乡,暨阳乡治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长寿境内南侧的莫城弄——莫城,当时暨阳乡的名字即因暨阳湖而名。
那么暨阳湖究竟在哪儿呢?明《弘治江阴县志》俗称《黄志》有“暨阳乡”条,注文如下:“则乡境在湖以西,申浦之东及三山丶石堰丶芙蓉等处。”由此可见,暨阳乡,就是今天江阴的地域,暨阳湖的位置,是今天属江阴丶武进丶无锡三市的芙蓉圩丶马家圩的圩区。
暨阳乡治所在地为何选择在莫城?因为莫城一带地属澄东高亢平原,附近并没有大的湖泊存在。不过, 在汉时,莫城以北的毗山丶定山等还算是海中的小山,后来历经几百年,这一片大海,才慢慢淤积成陆。汉代有个戍守边将领莫宠,为了抗击海盗侵犯,在这里垒土建城,称为莫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九十二,《江南东道四.江阴军》记载:“古暨阳城,在县东四十里。汉时莫宠所筑,捍海贼翟马,因名莫城。”古时莫城是军事重镇,莫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死于矢石,当地人民建造了莫大王庙即莫城庙纪念他。 宋郑夷亮曾写过关于庙的诗——《题莫城庙》:“晚唐藩镇盛咸通,世袭江南割据雄。僭伪削平真主出,车书混一普天同。想凭霸气偷安日,坐恃边臣捍御功。荒草莫城遗庙在,插云乔木站秋风。”
明人徐霞客的族祖徐元寿(1470-1553)从大宅析居至莫城北边不远的黄墅。在莫城耕作的农民耕得了石箭镞,为此他写了一首诗:近见莫城耕者,得石箭镞示予,盖千年物也。此处乃南唐藩将莫宠战死之地。旧闻红光射空,人谓莫城剑气。今即物有征,赋诗伤吊。“ 南唐霸气敛江东,藩将谁知有莫公。金镞射残犹炼石,丹心历尽化成虹。麒麟曾绘 千年阁,狐兔尝穿半亩宫。自昔英雄只如此,可堪挥泪吊孤忠。”
至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置暨阳县后,仍建治于莫城,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废暨阳县县东四十里。但南朝梁敬帝元年(555),置江阴郡江阴县,县治移至君山南面,跨乾明丶演教两寺筑土城为治地。话说江阴建县时,澄东民间有澄江丶杨舍丶莫城三地争建县城的传说。这次我到莫城弄寻古迹,当地村民谈起争县城都兴高采烈地描述着:为了缓和矛盾,当时有人提出哪里先建成城墙,就把县建在哪里,于是,杨舍日夜挑土筑城,莫城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挑土并用木料绑扎做城,莫城一度改称木城街,而狡猾的澄江人则利用本地优势借芦苇快速搭城而率先抢城成功,县城即最终定位于澄江镇。自从江阴县治北迁后,莫城不再是县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城也就从此衰落了。
2014年11月上旬,我来到长寿莫城弄,希望能够寻找到莫城的遗址。光绪《江阴县志》说莫城“垒土为城,四门规制犹存,为行旅孔道,土人称莫城衖。”这次进入莫城弄,则偶遇一位80岁高龄的“倪根宝”老人,他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莫城的故事,给我指点莫城的遗迹。倪老告诉我,在他小时候,莫城遗址非常清晰,遗址面积有200多亩,东西丶南北长度各为500米左右,莫城即为土城,城墙高十米左右,足有楼房高度,老人在小时候经常爬上土墙上,然后从墙坡上翻滚而下,城墙墙体宽度也有十米左右,当时城墙上长着高大的树木,老人特意跟我描述一根粗一米左右的高大笔直的榉树,城墙外有一圈护城河包围,河外是田地。 莫城遗址东西南北分别称为东城岗,西城岗,南城岗和后城头四个土城的出入门,其中北侧后城头的莫城弄就是其中一个出口。老人小时候,莫城遗址内仅有80多人,且集中居住在北城头,即如今莫城弄进村通道的西侧,当时也就三廗房子,这里算是当时最热闹的地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大革命后,莫城四周土墙开始消失,城墙的土用主要被用来填埋到低洼之处。莫城弄村道东侧的土城墙同样被挖掘掉,并盖了一幢幢新房。老人说,城墙内南面以前还有个叫人墩的地方;在东南处有个平坦宽阔的高地——扁墩;在扁墩旁有座庙——三官堂;而东城岗附近则有座千年银杏古刹——东平庙。
老人最后带着我从莫城弄村庄沿着水泥道向南走去,指着东南角远处已经不算高的一长排土坡,告诉我,那就是莫城遗迹了。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是依然能够看个莫城遗迹的大概范围,辨析出莫城的城基及护城河遗址。老人指着现有的村庄说的最多的就是,“这里以前没有房子”丶“这里以前是河“!临近结束,准备告别老人时,老人给我讲了明正德皇帝的故事:民间传说,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在长寿莫城外的一座庵堂里住过,此后,因庵堂里因住过万岁爷改为万岁庵,而庵前的石条桥和河,就叫万岁桥和万岁河;之后明正德皇帝在长寿乡旁的大宅里居住过夜,去江阴途中经过长寿老街,见两位90岁老人正在祝寿,正德皇帝慨叹道:“真可谓长寿也”。这样,皇帝金口玉言的长寿之名更为流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