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莫二: 关于北魏文成帝亲到河间事,《魏书》的原文为:兴安二年(453)冬十有一月辛酉,行幸信都丶中山,观察风俗。十有二月,诛河间鄚民为盗者,男年15以下为生口,颁赐 ...
不相背,姓氏发源地与郡望地不一定在同一处。
姓氏发源地,是指得姓氏的来源地,通常是以地命氏;而郡望,则是说某某姓氏在某一地发展为世家大族、名望威信全郡皆知,其表现则是此地此姓氏族人文化兴盛、人才众多,或者经济、权力皆达兴盛之状。郡是秦汉始置,所以说到“郡望”远不过秦汉时期。但实际上,郡望之说要到晋朝才形成。
秦汉以前,国家选拔人才是由地方官在地方上访问贤能、搜罗人才所得。谁的名气大、有贤能,地方官听闻查实后就向上级推荐为官,这种制度叫“察举”或“征辟”。察举者,考察举荐也。汉以后推崇儒学,而儒学注重孝道、廉洁之德,因此汉代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孝与廉,所以汉代史书不绝某某名人“举孝廉”的字眼。
一个人要以贤能著名,其一,家族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无财不足以养士,荒僻野人又怎有能力培养人才?其二,必然交游广阔,不广阔则名不达天下;其三,家族在当地有一定权力,无权则威信难播。古代地方上聚族而居,同一家族族群越大,则人才越多,经济实力越宏厚。只要这个族群的主家归顺王朝,这个地方的统治就基本上没问题了。所以,到了晋朝,王朝统治基本上全靠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晋朝为此设立九品中正制,将天下世家大族划分为九品,帝王之家当然是第一品,其余递次下降达九品,野人不入品,而世家大族郡望之说也由此而生。
隋唐时,王朝统治也基本上由世家大族把持。为改变世家大族把持各级政府官员的被动局面,隋文帝起始行科举,以才任官,不论家势。此后,郡望之说则由最初的家世评定转为各族人才、文化来衡量。而一族姓氏文化、经济兴盛之地,却不一定在得姓之地。比如陈姓,周时封虞舜嫡系后裔于陈(汉代陈留国),此为得姓之地。但陈姓郡望却在颖川、广陵、武当、京兆、冯翊。
莫氏之得姓,始于颛顼帝建鄚阳城(莫州所在地),其支庶后人始称莫氏。而郡望则以钜鹿郡莫含、江陵郡莫敖子华等族闻名。且,秦置钜鹿郡,郡地包括今天的河北任丘县(莫州所在地)、平乡县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