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族谱研究 阙里史话 查看内容

(转贴)探寻莫王庙

2016-7-8 17:09| 发布者: 莫经山| 查看: 4598| 评论: 21|原作者: 东莞莫国胜

摘要: (此文2012年7月15日发表于桂林日报第三版) 早听说平乐,荔浦皆有莫王庙,但不知在何处,而平乐县志上,也是一些零星的记录,如平乐县志民国二十九年版点校本(下)第567页第三行只有这样的记载:”莫王庙,又名龙回宫,在附城 ...
(此文2012年7月15日发表于桂林日报第三版)
   早听说平乐,荔浦皆有莫王庙,但不知在何处,而平乐县志上,也是一些零星的记录,如<<平乐县志>>民国二十九年版点校本(下)第567页第三行只有这样的记载:”莫王庙,又名龙回宫,在附城乡南洲村”仅此而已.
   辛卯年(2011年)正月十六,平乐县城南洲村举行了莫王庙会,笔者参加活动有幸得到一些关于莫王庙的一些了解,据举办者的宣传材料描述:
   莫王庙,(又名南山寺,南山公园,龙回宫),位于平乐县城南方.即在南洲村葫芦岭脚下,是平乐县四寺三奄名刹古迹之一,就规模而言,它是县内最大的一个寺庙,该寺兴建于宋朝,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在它的管辖下还有下洲的长庆坊,太平坊,中洲的同庆坊三个小庙.
   该庙高大雄伟,屋背上盖的是绿色的琉璃瓦,屋脊的中间和两边以及四周镶嵌了用瓷器制成的各种动物.如狮,龙和凤等.大门口是一个阳台,其左右两边有一对大石狮子.阳台前面是一个长6米,宽5米,高约2米的石台阶,下了台阶就是一个约15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四周大树成荫,存有千年古树之物,树脚下立过碑.
   广场的北边有一个用大石条铺成的台阶,下了台阶是东西向的大道,此道是用青石板铺路面,宽度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公路.大道往西北方向约300米远就是一个3000平方米的”放炮坪”,此场地是莫王庙做庙会时专门用来放炮的场所.
   莫王庙坐南朝北,寺内各方装饰十分艺术,如大门口是用长石条做门方,门顶是用大石条做边并有浮雕”莫王庙”三个大字,.门口一进去两边是厢房,厢房的门口是天井,而两个天井的中间是大亭,大亭近似正方形,是用四根大圆木支架建筑而成,装饰独特,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正上方有一块雕有”为德其盛”四个大字的匾,穿过大亭就是大殿.
   宋,元,明,清以来,这里的香火极旺,每年的正月十六都开庙会,四邻乡亲民众赴庙进香,念经拜佛.
   但是,该庙在解放后没有得到保护,特别是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被毁,非常可惜.

   另据昭平<<莫氏族谱>>记录:
   唐懿宗李漄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今平乐)南木垌(今榕津丶张家丶阳安丶青龙等地区)蛮酋,不服唐皇朝管治,举兵反抗。懿宗乃颁旨我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平叛。我朝散公,接旨后即率兵南征,随征战将有第三世祖国麟公及陶丶李丶翟三姓太尉。我第二世祖朝散公抵达昭州后,即指挥兵将进攻南木垌蛮酋,辗转沙场历经八载,直至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甲午岁,始将酋蛮叛乱平定。

   在平定酋蛮叛乱后,我第二世祖朝散公奉旨调任桂管防御观察使,并立居昭州南木垌,镇抚境地。第三世祖国麟公及随征战将陶丶李丶翟三姓太尉,亦同时立居南木垌之区,对服从管治的苗蛮予以安抚,反抗的继续镇压。故此我莫氏第二世祖朝散公,殁后安葬于平乐青龙乡金盏村牛心岭,并立有巨碑永垂不朽。第三世祖国麟公,则尸解于平西大寨龙潭。二世祖朝散公夫人尹氏,殁后安葬于青龙乡北辰村背之碧头山脚。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农历九月十一日,居住在平乐的莫姓后裔曾重修其墓,并立碑纪念。现在,每年清明时节,我莫氏后裔都登茔祭扫,以表追远之诚。

   迨至宋真宗赵恒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2年),因自昭州南木但酋蛮反乱平定后,经过一百多年,昭州政治稳定,经济亦有很大的发展,乃追封我第二代世祖朝散公为江南刺史之职。同年二月初十日追封我第三世祖国麟公都督府昭庆侯太尉衔。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甲午(公元1068年) 因国麟公亲率军旅,大展军威,战功显赫,加封为“三圣莫王”,旨令立庙于昭州城(今平乐)对面河南岸洲,曰:“莫王庙”纪念,四方以福神祀之。
   如此看来,莫王庙确实存在,据笔者了解,在平乐县城周边和荔浦等地,民间建有的莫王庙也不少,其中,平乐附城乡湖塘的莫王庙算是比较大的一个,笔者去探访时,此莫王庙也是一个重建的莫王庙,据该村重建莫王庙功德碑刻记:
   据了解湖塘莫王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曾多次被毁,但在嘉庆是重建过,直到民国初期,庙里的菩萨神位全部被毁.解放后因年代久,无人管理,破漏不堪,于是70年代全部拆掉.由于社会的发展,各地都恢复名胜古迹,广大村民真诚重建莫王庙,为记念莫国麟王爷.
    村中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跟我们讲,莫王庙很灵验的,并给我们讲了一个以前去南洲莫王庙求签的一个民间故事:
   以前的南州莫王庙香火鼎盛,到庙里求神的人络绎不绝。一天来了四个人来求莫王保佑。
   龙窝的跛子陈,来求莫王保佑莫刮风,因为梨子熟了,吹风怕落;
   撑船的浪高黄,来求莫王保佑刮顺风,撑起一船桂皮下广东;
   种菜的蒋老八,来求莫王保佑下大雨,芥菜好大蔸;
   福兴的苏麻子,来求莫王保佑莫下雨,好晒早禾谷。
   四人的请求通禀莫王以后,从签筒掉下一支签,签文如下:

   夜里落雨白天晴,
   晒得谷子菜又青;
   大风莫走龙窝过,
   吹到江边助船行。

   听了这个签语,四个人都满意的走了。都觉得莫王庙真灵。

   这就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莫王庙的一些零星资料,并以纪念莫王庙的主人莫国麟先辈.


                                 2012年5月23日于六三居

莫王庙莫王墓莫王像
1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莫布远 2016-6-28 22:49
种种迹象表明,我莫族也是个出将才的族群,只是史书上记载得太少了。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2 12:22
《元史》卷一六《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南丹州莫国麟入觐,授国麟安抚使、三珠虎符”。《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南丹传》:“天兵下广西,安抚使莫天护首来款附。宜如宋、元制,录用以统其民,则蛮情易服,守兵可减。帝从之,诏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置安抚使同知、副使、经歴、知事各一员,以天护为同知,王毅为副使”。
=================================================
湖塘莫王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曾多次被毁,但在嘉庆年间重建过。所以,这个宋朝莫国麟是否就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莫国麟?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7-2 19:57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7-2 12:22
《元史》卷一六《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南丹州莫国麟入觐,授国麟安抚使丶三珠虎符”。《明史》卷 ...

如果没理解错,《昭平谱》表述的是:
咸通七年(866) 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南木垌蛮酋叛,唐懿宗颁旨昭平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平叛,朝散公接旨后即率兵南征。咸通十五年(874),酋蛮始平,二世祖朝散公奉旨调任桂管防御观察使,立居昭州南木垌,镇抚境地。三世祖国麟公及随征战将陶丶李丶翟三姓太尉亦同时立居南木垌之区,继续对苗蛮予以安抚、镇压。其后三世祖国麟公被尸解于平西大寨龙潭。咸平四年(1002)宋真宗追封二世祖朝散公为江南刺史,同年二月追封三世祖国麟公都督府昭庆侯太尉衔。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因国麟公战功显赫,加封为三圣莫王,旨令立庙于昭州城河南岸洲
这里所提的是唐咸通七年(866)昭平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南征唐岭南西道桂州都督府(桂管)昭州苗蛮,咸通十五年(874) 平叛后,朝散公调任桂管防御观察使,和三世祖国麟公及随征战将陶丶李丶翟三姓太尉立居昭州南木垌。其后(不知何年何月)三世祖国麟公被尸解于平西大寨龙潭。咸平四年(1002)宋真宗追封二世祖朝散公为江南刺史,同年二月追封三世祖国麟公都督府昭庆侯太尉衔。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加封为三圣莫王,旨令立庙。即昭平二世祖朝散公咸通七年(866)不知以何职从何处率兵南征,咸通十五年(874)任桂管防御观察使,三世祖国麟公随征(不知何职),不知何年何月战死。咸平四年(1002)宋真宗先后二、三世祖,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追封三世祖为三圣莫王旨令立庙。
从《太平寰宇记》所记来看,宋初沿用唐制,地方称道称州。其后的《元丰(1078-1085)九域志》已改称路称州。唐宋在州一级的最大差异是唐称行政长官为刺史,宋称为知州。宋室中期的皇帝追封唐朝的地方将领看似子乌虚有,所封的官名亦然,且主将之子所得封官比主将的还大。不管怎么说,《昭平谱》所记的三世祖与南丹莫国麟的年代相差太远。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4 12:41
茅山莫二 发表于 2016-7-2 19:57
如果没理解错,《昭平谱》表述的是:咸通七年(866) 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南木垌蛮酋叛,唐懿宗颁旨昭平二世 ...

唐代莫国麟与元朝莫国麟当然相距甚远,但问题是有没有唐朝莫国麟此人?

唐末梁王朱全忠灭唐后(907年),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梁朝时代。而南方则有清海节度使刘隐归附梁朝,被封检校太尉,兼任侍中,并封爵大彭郡王,后又封安南都护,检校太师,兼任中书令,南平王、南海王。908年,刘隐攻占了广西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刘隐病死后,其弟刘䶮袭南海王,于梁朝贞明三年在广州称帝(917年),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䶮为安定边疆,北娶楚王马殷的女儿为妻,又将女儿增城公主嫁与南诏王为妻。


朱温称帝后(907年),湖南马殷遣使纳贡,被封为侍中中书令、楚王。908年,马殷攻岭南,夺取昭州(今广西平乐)、贺州、梧州、蒙州(今广西昭平)、龚州(今广西平南)、富州(今广西昭平)。此后,广西昭州一直在楚王统治之下。莫氏若在昭州南木桐居住,则已属楚国居民。


广西莫氏二世祖朝散公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甲午岁将酋蛮叛乱平定,其子莫国麟同期参预。这个时间与朱温灭唐相距只有33年。二世祖朝散公战后奉旨调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设经略观察使1员)经略观察使兼桂州刺史,领桂、梧、贺、连、柳、富、昭、环、融、古、思唐、龚、象十三州。由上文可知,桂管的昭、贺、梧、富、龚等州在908年后已为楚国占领。史书倒是没说楚、汉两国统治桂管一带。但莫氏所控制的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已经地盘很少,而这段时间史书并无莫国麟此人记载。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7-4 13:29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7-4 12:41
唐代莫国麟与元朝莫国麟当然相距甚远,但问题是有没有唐朝莫国麟此人?

唐末梁王朱全忠灭唐后(907年), ...

唐朝的桂管是岭南西道辖下的都督府之一,行政长官称经略使,下面还设有防御观察使等职务。光化三年(900)九月,升桂管经略使为静江军节度使,以经略使刘士政为节度使。即唐末岭南五管(广、桂、容、邕、安南五府)先后升级为藩镇,各自为营,直至南汉统一了除安南府以外的岭南地区。同名同姓也是有可能的,再说我们只是就事论事,不便质疑别人族谱所记的先祖,除非有可靠依据。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4 14:35
茅山莫二 发表于 2016-7-4 13:29
唐朝的桂管是岭南西道辖下的都督府之一,行政长官称经略使,下面还设有防御观察使等职务。光化三年(900 ...

好吧。

我只是想说,到了唐朝光化三年(900年),岭南地区地方势力有清海军(据广州)节度使刘隐、交州(今越南河内)刺史曲颢、静江军节度使(兼桂州刺史)刘士政、邕州(今广西南宁)刺史叶广略、容州(今广西容县)经略使庞巨昭、高州(今广东高要)防御史刘昌鲁等人。此外周边还有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卢光稠、武安军节度使(湖南,后封楚王)马殷,西边则有南诏国。


莫氏二世祖朝散公距此虽仅二十六年,但已可能不在任上了。后面的五代十国大战,莫氏也不见名字。只有宋朝开宝七年(974年),广西南丹州莫洪燕纳土归宋(有点疑问,莫洪燕会不会就是莫朝散等人的后代呢?)。莫洪燕一族,《宋史》称其为溪侗别种,其先不可考。既称“别种”,当然与正宗“五溪蛮”有所区别了。只是混居蛮夷之间,统以“溪侗”称之。
引用 莫布远 2016-7-5 23:42
本帖最后由 莫布远 于 2016-7-5 23:47 编辑

   对历史不精通,我也来说个莫国麟:

   元朝对土司地区群众的主体观念变了,因此,不仅能理解土官,而且信任土官,大胆地使用土官。比如,当时全国各地交互移民屯田,以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湖广行省也想如法炮制,“发湖湘富民万户屯田广西,从图交趾”,却遭到了朝庭的反对,最后让南丹州土官莫国麟“募南丹州五千户屯田”,在宜山“度地立为五屯,统以屯长,给牛丶种丶农具与之”。朝庭认为“此土着之民,诚为便之,内足以实空地,外足以制交趾之寇,可不烦士卒而馈饷有余。”(《元史》卷一三六《哈喇哈孙传》)此中两个“足”字,充分表达了元朝对土官的惬意和信赖之情。因此,大德元年(1297年),元朝设置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以从五品的南丹州土官知州莫国麟为正三品的安抚司安抚使,并让他管辖宜山丶天河丶河池丶思恩丶忻城五个正县的流官,开了以土官辖流官的历史。


     摘自《壮族社会生活史》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7-6 11:06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7-4 14:35
好吧。

我只是想说,到了唐朝光化三年(900年),岭南地区地方势力有清海军(据广州)节度使刘隐丶交州 ...

关于南丹莫氏,《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该书族谱篇首先介绍南丹莫氏的情况,并将族谱与史料相关记载对比。据相关史志,南丹莫氏宋开宝七年974归附朝廷从而得以世袭南丹州刺史,从第一任莫洪燕至最后一任莫浦(光绪31年1905),父子相因,兄弟传承,共传34代50任土官。南丹莫氏归附朝廷前所持的印玺为“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印”。该书另外介绍忻城莫氏的族谱及相关情况及与南丹莫氏的关系。

该书还提到,唐至德(756-758)年间,西原蛮百余洞起兵反唐,贼帅中莫淳伪号南拓王丶莫浔伪号象郡王丶莫祷伪号南海王。(《全唐文》卷377,《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从中可知,唐至德年间今广西西部已有相当规模的莫氏族群。


从《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所提西原蛮莫氏到南丹莫氏归附宋朝前所持的“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印”来看,南丹莫氏比《昭平谱》所记的二世祖要早得多。《壮族土官族谱集成》整理出南丹莫氏世系甚至比南丹莫氏族谱所记世系还要详尽完整,且其以史料所记为依据,可信度较高。自宋开宝七年(974)至清光绪31年(1905),父子相因,兄弟传承,共传34代50任土官。这点可与《昭平谱》相对比。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0:07
茅山莫二 发表于 2016-7-6 11:06
关于南丹莫氏,《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该书族谱篇首先介绍南丹莫氏的情况,并将族谱 ...

这是我前些天发布的贴子,莫二兄请参考。
发表于 2016-6-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到一些资料,所谓广西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其实只是小范围流传于广西红河丶左右江流域的民间小宗教经书汇编。在汉族内地,这类民间小宗教多如牛毛,但在儒佛道三家压制下,其异端怪说思想并不能取得主流地位。此类民间小宗教,也有不少将儒佛道理论改头换面,攀附圣言,对宇宙丶人生丶种姓提出各种不同见解。实际上都是毫无根据的臆造丶幻想。建国后,国家提倡保存各地民族文化,于是就对各地少数民族传说丶神话丶史诗丶宗教经书之类搜集整理丶汇编成册,进而于1991年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2004年出版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后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就附会伪造田阳敢壮山为壮族始祖布洛陀圣地。通过地方政府旅游部门的克意宣扬,本来只是个别地区民间小宗教的神灵,就摇身一变而成一千多万壮族人的始祖丶神灵。

在这造神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学者为了民族自尊,不断将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丶传统世家大族论证为少数民族土着。莫氏之中,南丹莫氏丶忻城莫氏就如此被认定为壮族土着;贵州独山人莫与俦丶莫友芝丶莫庭芝三父子,也被少数民族学者认定为布依族。再如被壮族学者标榜为壮族民族英雄的北宋侬智高,其实侬(农)姓来源于神农氏丶农正丶司农丶少司农。神农氏发明了糯稻种植,糯即农,所以侬族人相互送礼物以“糯”最为尊贵。侬智高联络族人造反,其他侬族族长就送他“糯米”。侬智高曾参加宋朝的科举考试,但少数民族羁縻州县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这足证侬智高实为汉人。民间编辑的《族谱》,限于修订者的文化水平丶传说差异丶世代失传或族源不清,除少数个别《族谱》外,往往都能找到差错谬误。少数民族学者一旦发现你的《族谱》谬误丶族源模糊不清,就武断地认定你祖上是少数民族土着,受到汉民族及王朝压迫而改称汉族。这就是新时代的驱汉入夷了。

实际上,广西并没多少真壮族。从远的来说,秦攻百越,越人主体族群早就因战争原因被驱赶到越南南方。汉武帝平南越,一些敢于反抗的越人丶罪人已被调去征匈奴丶平西域丶打朝鲜了。无论是秦,还是汉,都一直将中原犯人丶罪官丶异国贵族发配充军岭南,与越杂处以调和百越。所以,即使是越南人,其数百年前国史《大越史记全书》也自认越人为炎帝神农氏后裔,更不要说融入汉血更盛的北方广西了。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僮族人口,才1.8万多人。共和国初期,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比如财政支持丶计划生育政策,后期的大学降分录取之类。特别是建国初期为了肃清上山为匪的民国残余势力(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丶白崇禧旧部),毛丶周二人主持划分民族成份,以削弱国民党在汉人中的统治根基。于是,大量汉人被转划为壮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划分时,就有600万壮族,但到2003年人口普查时竟已有壮族1500多万。从民国30年代到2003年,60多年间壮族人口增长833倍,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民族成份作假之大,可说骇人听闻。

广西南丹之莫氏,个人认为是秦汉时期驻守南越边疆的秦军将士后人。秦征岭南,但云南贵州并未征服,这里还存在夜郎古国丶滇国(楚王后裔所建)等等大小上百个国家。到西汉初期,这里还有藩国夜郎丶句町丶且兰丶亡波等国。每到中央王朝衰落,这些藩国就会南下攻击广西丶越南丶缅甸丶泰国等地。所以,秦汉时期往往在广西北部及西部山区派重兵驻守。因为地荒僻远丶条件艰苦,中央王朝只能让驻军世袭其职,并不断招抚土着大族帮助镇守,慢慢也就形成土司制度。

清末广西苍梧县已出土莫龙编侯墓,证实两广莫氏至少在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已经是南方侯爵,说明当时已经是广西世家大族丶实力强盛;隋开皇末(604年),桂州有当地头人莫崇造反;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莫豪为桂州刺史,生朝散丶朝安丶朝礼三子。朝散生四子,长国麟,次国训,三国定,四国信。二世祖朝散为桂管防御观察使,三世祖国麟为都督府昭庆侯太尉衔。唐末梁王朱全忠反,据《阳朔县志》载,五代梁朝南方莫氏称王;唐至德初(756年),桂人黄乾曜反,合众二十万,莫淳为拓南王丶莫浔为南海王;中唐时期,柳州刺史柳宗元(8l5--8l9年)处理了一起“莫诚救兄”案子,案中涉及的人名就有莫荡丶莫果丶莫诚三人。由此可见,早在宋朝开宝七年南丹祖先莫洪燕归宋前,广西莫氏已有多人在当地称王封侯了,莫氏族人也早已遍布广西各地。而所谓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今考最早只是明朝成书。所以说,南丹丶忻城莫氏并非壮族,而是真真正正的汉人,别让民间无知宗教徒胡编乱造的经书迷惑误导了。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0:28
茅山莫二 发表于 2016-7-6 11:06
关于南丹莫氏,《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该书族谱篇首先介绍南丹莫氏的情况,并将族谱 ...

提露壮族创造神话的学者专著:《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作者:时国轻 著
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所严密考证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说”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创造”出来的。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神是人创造的,各民族树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话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这些神话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维的方式,以幻想夸张的手法集中于某个大神身上,这个大神就是该民族公认的创世始祖。流传于壮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话,就塑造了壮族创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
  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指出,布洛陀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当局为了各自的利益共谋“创作”的产物。
2002年6月,壮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风,兴奋地“发现”了布洛陀的“遗址”就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他的依据是:一、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二、敢壮山的名字“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三、“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动。四、田阳县有许多古人类遗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的赖奎遗址就在田阳。五、田阳古称增食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人文资源荟萃,明朝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阳。[2-3]
  古笛提出的几点依据大多只是主观性的推测和感情上的认同,如果此后,没有商家的策划、媒体的跟进和地方政府的介入,这不过是个文人一时激情的逸事。
  但是,古笛回到南宁后兴奋地约见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彭洋和记者,向大家公布了他的惊人发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其实就是一家文化策划和广告公司,但是这个公司的骨干大多是广西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及成功的企业家组成,它的另一块牌子是广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而文化商人彭洋则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将田阳敢壮山论证为壮族始祖古居遗址意义十分重大,将引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开发风潮。他立刻着手运作,并同当地政府进行谈判。[4] 
  在短短的时间里,田阳县县委、县政府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研究院联合共召开了三次布洛陀学术研讨会,[7]每一次的“研讨”其实都有个先定的主题:即论证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的遗址,因为如果没有学术从严肃正统的角度加以认可,单靠大众传播营造不出稳固的合法性。
  而学者在此扮演的角色则颇为尴尬,他们有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没有出席会议到最终经过“专家研讨”,布洛陀以及田阳县和敢壮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广西壮学会对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多角度多学科的阐发,对布洛陀文化系统化、体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以说是一场多边共赢的结果。
  二,敢壮山与风流山,姆六甲与观音---现实版魔幻乾坤大挪移 
  布洛陀落户敢壮山是由偶然因素引发,经过周密论证,多方协调的结果。
  时国轻在着手收集与布洛陀信仰相关的资料时发现,所能找到的史志文献中均未发现对布洛陀及广西田阳县敢壮山的记载,即使是在张声震先生主编的《壮族通史》这样晚近包罗内容最多、最具官修权威的壮族通史也未发现相关记述,壮学研究者几乎也没有人找到过正史的记载。
  2004年6月在“壮族在线”发表的“百色田阳及周边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调查”,通过对田阳县坡洪镇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带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当地人对布洛陀、姆六甲的传说并不知晓,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当地流传一些神话传说,但其中并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经失传,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当地也没有关于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动。”[5] 
  如果说“无中生有”是文化创意的力量,那么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如何被连接到一起?
  名不见经传的敢壮山在2002年“发现遗址”之前被当地百姓习惯性地叫做那屯山,因为它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那贯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春晓岩。
  2004年4月把“春晓岩”改为“敢壮山”时发生了“改名风波”——当地百姓投诉到政府认为有人把原先的山门题字“春晓岩”涂去是破坏文物。其实“春晓岩”三字并非明朝留下的古迹,而是1999年才写上去的。 [6] 
  而在另外不为一般外来者所知的层面,敢壮山还有个诨名叫做“风流山”。1995年南昆铁路经过此山时就建有“风流山名洞”隧道,这个诨名可能和山上不定期的歌圩有关系:男女在山上对唱,桑间濮上,偶尔有苟且之事也属自然而然,这个名字并不带太多贬义,但是在塑造始祖栖息地的话语实践中,是不容许出现亵渎和轻靡的,所以风流山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在媒体上。而旅行者遇到的那个火车在始祖神灵的祭祀神地呼啸而过怪异的场面也得到了解释:铁路原本就早于布洛陀神庙的建造。
  2002年6月古笛发现“布洛陀古居”被确认下来之后,敢壮山就纳入到官方与商业机制合谋的共建计划之中。敢壮山原本的信仰空间比较复杂,在商业和官方没有插手之前,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么教是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和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
  布洛陀和姆六甲在这个众神狂欢的体系中,如果不是微不足道,也只是两个并不很重要的角色(敢壮山周围许多民众甚至对于这二者毫无所知)。
  2002年6月前,在当地壮族群众心目中,观音和姆娘是同一个神,只是称呼上有壮汉之别,观音是汉语称呼,姆娘是壮话称呼,但有时候连在一起称呼“观音姆娘”。 
  当时,观音(姆娘)与姆六甲和布洛陀尚未发生联系;2002年6月之后,由于学者的认同、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认可,首先是姆娘与姆六甲发生联系,姆娘成为姆六甲的别称,布洛陀是姆六甲的爱人,通过姆六甲,布洛陀成了敢壮山的主人。 
  这是个众神退位、大神出场的变化。由于“布洛陀遗址”被确认下来,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特色,供奉的神位自然应当与布洛陀有关。因为尚无布洛陀的神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先用木头做了“布洛陀守护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三个神牌,以彰显布洛陀与敢壮山的关系;并对山上洞中、神庙里的观音关帝玉皇弥勒佛等神像进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壮山的壮族特色。
  但是不久(2002年9月)就发生了“神牌丢失”的事件:一些无法接受神仙变化的事实,把新的神牌偷出来丢到了山崖的草丛中。[7] 
  这个小事,凸显了民间与知识精英及官方在利益共识没有达成一致之前的冲突,神灵的冲突其实也就是人事的纠葛。
  2002年11月15日,中共田阳县委员会、田阳县人民政府阳发[2002]75号文,调整充实布洛陀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不久将开发建设敢壮山布洛陀胜地的任务委托给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委托内容包括了基础案策划、2003年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品牌广告宣传策划等十一项。这些项目到后来虽然没有一一实现,但是最重要的歌圩和布洛陀神像完成了。最初,广西的雕塑家张也看到古笛发现布洛陀遗址的新闻之后自发创作完成了一个半身像,但是未得到官方认可。后来,开发公司委托广州美术学院曹崇恩教授完成了雕像,并于2004年12月31日经过道公的开光放入敢壮山祖公祠里。[8]
  在神像入住之前,当地信仰原有神灵的群众同官方的清整旧神运动,进行拉锯式的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的事情木已成舟之后,一些曾经信仰观音、将军(关帝)和玉皇的群众,在紧邻田阳的田东县强州镇联福村为原来的神又起了一座新庙,来安置原来的神灵。他们又找到了重新解释这一世界的理由,对他们来说,给原来的神建个新庙,找一个息身之地,便完成了又一次的心理解脱。
  三,创造布洛陀-----一个现代始祖谎言的最终构建
  2005年及2006年,时国轻再到敢壮山田野调查时,发现群众已接纳了布洛陀、姆六甲等神的主导地位,政府也默许了观音、关帝和玉皇的存在,山上的神灵得以和平共处,万神殿中一片祥和。
  就布洛陀的认同而言,首先是文学工作者的颇具戏剧性的“发现”,然后是策划公司第一时间的介入和媒体的推介,最后是从事壮学研究的学者对“古笛话题”的回应和对布洛陀的寻踪。
  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布洛陀从神话传说人物到壮族祖先、壮族人文始祖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转化,神话的历史化过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得以实现,对民族历史的重构初见成效。在政府和商人强有力的推动下,历史的现实化也在短短的两年间形成了一定规模。
  敢壮山早先就有歌圩集会的传统。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边群众会自发聚集,伴有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后来被理解为是为了纪念布洛陀,是广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最初的策划实施中,在硬件建设如修路、通水、通电、建祠、塑神像等外,开发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次歌圩的筹备和举办中。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歌手,以市场化进行运作,2004年4月举办了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体育节,到2005年,原先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规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视大型系列节目《传奇中国节》在洛陀歌圩进行首场直播,拉开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当年着力打造的品牌节目的序幕。不久,布洛陀经诗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9] 
  布洛陀信仰重建过程中,当地政府曾多次派人到陕西黄帝陵参观学习,对布洛陀塑像的设计是参考各地黄帝和炎帝的塑像;祭祀布洛陀策划方案更是以陕西祭祀黄帝的程序为样板的。
  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真实性,即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独具特色的、而非人为的东西;二是整体性,即遗产与其周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存的。而那些人为的破坏或无序开发无疑会使遗产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体性应具有的真正价值。以此为标准之于布洛陀,显然不够资格。不过,将布洛陀视之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不可,确切地说它体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中国当代智慧。
  布洛陀信仰的发明,祭祀和歌圩的建构,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冲动,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转场。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0:46
广西王李宗仁不知有壮族
http://bbs.tianya.cn/post-333-348163-1.shtml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1:04
广西韦氏族人必须提高警惕
韦福田
近年来,有位白耀天先生与一位名叫谷口房男的日本人合著的《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及《东兰州韦氏土官族属考辩》(下称《考辨》)两篇文章,两篇文章的核心是全盘否定桂西北的韦氏无外来者,全部是本地的“土酋蛮”——“土著壮人”。因而东兰韦氏土司族谱是为了攀附历史上韦孟、韦贤丞相的虚荣而编造的。笔者认为,白耀天先生、谷口房男的所谓“考辨”不仅是无视史实的“狡辩”,而且抱有险恶的居心。二人的“考辨”根本不值一驳,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之一,前述历代由中原进入广西的韦氏人是否真实?如果不是,历史上的古人不就如同植物定根那样,哪里生就在那里死,毫无变动之机了。再说,史书为何又有那么多中原韦氏人进入广西的记载呢?这又如何解释?如果是,经过时代的变迁,人流的串动,社会的交往,那几批进入广西的中原韦氏古人,能不有串到桂西北山区的?
之二,京兆人韦大猷(字山涛)于宋皇祐五年(1053)自中原随狄青副将南平侬智高获胜后,山涛六子留桂戍边,千一韦景岱受命沿红水河而上,追歼其残部侬日照兵获胜,落籍木兰峒(今东兰)都邑,设行辕于今坡豪苏仙地方,后又有行辕数迁的历史。现行辕旧址仍清晰可见(照片)这难道都是假的?我韦景岱宗支迁徙世代明白,轨迹清晰,记载清楚,碑记犹存。《明故东兰州牧韦正宝墓志碑记》曰:伯爵正宝韦氏其先系也,自宋元迄今,世守东兰,君朝实创州祖焉,曾大父讳玩,大父讳宗兴,项背相承,励精图治于州治益明,父号半山名祖宏,又应朝而出.......时广东潮惠等府寇作,剽掠横恣,正德已巳冬,奉调征剿,身先士卒,勇于就义,劲气忠肝......直抵九连山巢,一鼓擒之。阵伤,庚午春三月二十三薨于惠州行营,........命以冠带优礼厥嗣虎臣,复州政时扶衬西归,......安厝于州之南,地名岸庄(今三石纳腊村地)乾山巽向。......谷旦东兰世袭知州,孤子韦虎臣、虎麟泣血立石”。
《重修韦侯墓记》曰:“奉训大夫子韦侯讳虎臣汉承相韦公贤之流荫,牧守正宝之嫡裔弘治乙卯年正月二十四日戌时而诞生,领世授簪缨际经邦,才调握貔貅烈士锄草莽妖,名垂豸台,将膺凤诏......东兰州知州,孤子韦起云偕宗孙应龙等立石”。
更有东兰土司分支——大化县贡川乡形内村隆侯韦氏土司洞碑词曰:“......计远姑祖韦神机,宋朝时人,妣颜氏,系韦超之三世孙,从宋狄青宣抚广西参将,韦景岱,宋朝时人,系大猷之子,奉调到广西,征服侬智高有功绩,入都邑渡河招抚,初授木兰冠带洞长,屡次有功,题授东兰安抚司,世袭管理,职故。传至元末明初,第十四代孙韦富挠承袭,于弘武十二年开避宜州之都街、洛索、金城一带地方,疏通道路有功,及奉调从军,开辟贵州郡县有功,题授东兰世袭土知州,任故……。同治壬申年(1872)甲辰月庚寅日辛巳时安碑”。由此可以雄辩地认为,桂西北东兰州韦氏土司是宋皇祐时的外来迁客,不是土著酋人。考辩者引论《广西通志》及“韩改韦”的是是非非,加以奚落诽谤是不实事求是的。我《韦景岱宗支族谱》并非以《广西通志》为根据,亦不是“韩改韦氏”的后裔。这与我韦景岱宗支毫无干系。既是如此,也就不存在着考辩者所“意断”的“韦虎林精通汉语文墨而攀附中原韦氏”问题,对此我们无需再与其浪费笔墨。
之三,考辩者以“土司”是少数民族地方世袭官职的含义断定东兰韦氏土司不是外来的迁客,这也并非实事求是。史学专家李干分先生在《广西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情况探导》里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战乱,北人避乱而大批南下,在桂东北的荔浦、资源、富川、平乐一带封候食邑。”“北宋皇祐年间封建统诏者镇压侬智高的起兵之后,在桂西壮族地区设三十六个土州……,土州县虽属以土人为官的土司制度,但亦有不少刑名、师爷,把总等官职为汉族所任。至此,汉族已全面进入桂西山区各地与壮人杂居,开创了壮族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我韦景岱宗支也就在这个时期进入桂西北地区东兰的。这又有什么值得异议呢?正因为如此,韦景岱进入东兰初设行辕于都邑的坡豪苏仙地方时,因为是汉人,只授其以冠带,后因功升授为安抚司,而无“土司”职的命授。但却实掌地方的权力。后经年多代与当地的土人(壮人)同化后,又根据他们实掌地方权力的实际,到其后世韦君朝、韦宴闹袭职才逐步演绎为土司之实。尔后,东兰土司官职亦均由韦景岱后裔一代代传袭下来,直至第三十五代,第四十四任凤山土分州韦述勋,完全改土归流时才结束东兰韦氏土司的历史,历时866年。
之四,考辩者在论述《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城洞碑》时,在言及韦厥是外来迁客诏领澄州之后,又以其诏领澄州刺使之前已有韦姓存在于大明山周围,又否定韦厥是外来迁客。说什么“在这五十七年中,相信韦厥父子不偷得鼠类的繁衍本事,会使他的子孙骤然难以计数遍满诸邑”。如此的求疵偏见并带有侮辱性的恶毒语言,意欲何在?笔者不甚理解。其实这与韦厥是外来迁客并不矛盾。从韦料质进入广西落籍合浦沿海,到韦厥进入广西这700多年间,料质韦氏人就不可能串到澄州宾州一带?何况还可能有“土著韦氏”人?何况韦厥诏领澄州刺使时,还有他的从属众人,不仅是单枪匹马一人。这又何碍于韦厥是外来迁客诏领澄州并与土人和睦相住之实呢?韦厥诏领澄州后,娶当地黄姓女子为妻,生育金轮(敬一)、银轮(敬办)二子。其母是当地壮人,他们又生活在当地壮人之中,习惯及操音诸方面能不同化于壮人吗?既同化了,能不有资格称自己为土壮吗?至于“碑记”当时作者为了彰显自己,可能有夸其实之处,这也是自然的,亦不能否认他是外来迁客。王象之先生撰写书章时,在思维或用字上亦可能有失严谨之处,如“辨”与“办”古时同为一体。因此,“敬辨”与“敬办”应同一人,而不是两个人,考辩者却把其析为两个人。王象之的作品是建国后所著,“办”字是一九五六年汉字简化后出现的,书者有时写“辨”字,有时写“办”字亦不足为怪。对此,考辩者不是不知道的,又何必如此“吹毛求疵”,意欲何在?关于迁入广西的外来移民,史学专家覃树冠先生在《浅论广西壮汉民族融合问题》更作出了符合历史客观的论证:“从历史上看,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是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直接相互渗透,最后达到融化的有利条件。广西民族杂居的局面,主要是汉族大量迁入壮族地区而形成起来的”。“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我国历史上出现几批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的侵入,中原一带战火纷飞,烟硝弥漫,不少汉族衣冠士族,挈家避地岭南,其中迁入广西的为数不少,尤以宋明时期最多。”“从迁入原因看,有南征屯戍的,有官仕不归的,有避乱留寓的,有经商谋生的……”。“不管是务农和经商,他们都是劳动人民的一员,即使是任官不归或宦游定居的,其子孙一旦成为劳动人民之后,也能和当地壮族人民一道共同劳动,共同生产,甚至相互通婚”。覃树冠先生论述历史上中原大批南迁原因和情况,与我《韦景岱宗支族谱》所述的山涛率六子及亲宗铁骑随狄青副将南平侬智高后,留六子戍边的情况是十分吻合的。然而,在《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中,考辩者从头到尾一概否定有“随军南征”一事。无非是要排除广西壮族结构无外来移民融入的成份,以便捏造一个纯净的“土著壮族”,这不仅不符历史原貌,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洽。制造混乱,甚而起到离间壮汉民族的传统融洽关系的作用。笔者完全赞同罗伏龙先生所辩析观点:“考辨者往往抓住一些年份、称谓或地名人名有所出入来大做文章,似乎这样就可以断定真伪,其实不然。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过去人们修族谱几十年修一次极少的,往往是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修一次。”如我们今天编出的《广西东兰韦景岱宗支族谱》是韦景岱主政东兰后至今已九百多年才第一次编出这本比较全面系统的族谱。《族谱》的编成也是在各地分支自写自编不同版本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后编写成的。伏龙先生说:“由于时间跨度大,加上当时往往缺乏书面记录材料,于是只靠族中长老回忆口述先祖的事情,所以在年份、称谓或地名人名上难免有所错漏。但是尽管在这些微枝细节上有些出入,但在根本主干上都是有其人事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不能否定桂西北无外来迁客。
之五,韦虎臣父子公孙四代抗倭时期是我韦景岱宗支的鼎盛时期,光辉的顶点。我们东兰壮族人民为有这样不畏强暴,不屈外侮的抗倭英雄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韦虎臣更是我韦氏土司族人崇拜的偶像。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留在东兰壮族人民的心中。其历史功绩有明代为其在纳腊建造规模宏大的莹墓可以考证。(虽“文革”中被毁,但仍有残物可证),可是,考辩者却无视历史事实,不作调查研究就聊聊几句加以淡化和诋毁。说什么“韦虎臣病故……明王朝的广西抚、按二司官员不知是什么意欲驱动,考核来考核去,就是不呈报,直到嘉靖二年(1423)十一月韦虎臣早死七、八年了,他们才会奏说韦虎臣死了,不能袭了,改由其弟来袭韦祖宏之职”云云。韦祖宏故,有其嫡子韦正宝袭,怎么说韦虎臣弟韦虎林袭韦祖宏职?真是牛头不对马嘴,不符逻辑呀。这里考辩者更闭口不言其抗倭的英雄史迹,个中不能说没有原因。
其一,《集成》及《考辩》是所谓“中日合作”的产品,言及抗倭,恐怕会触痛其伤痕未愈的中枢神经而心有余悸。(韦氏父子是抗倭的英雄,把日寇打得落花流水,大快人心,史有明载,这是铁的事实。因此,日本鬼是很怕揭这个伤疤的。而这个“白先生”是其公司老板的联营伙伴,自然也同一鼻孔出气,对韦氏父子的抗倭事迹只字不提了。掩盖涂抹历史者是什么东西?以此观之,白某的本“姓”应该是“黑”姓。——读者冯禄)
其二,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洋人向来都欺负我中国人,视中国人为草莽而任意剽掠杀戮。从正德四年(1509)至隆庆三年(1569)的六十年间,日本倭寇曾多次侵犯我东南沿海,剽掠我沿海国民,才有我祖辈四代抗倭的英雄业绩。他们被打败了,这就是他们伤痕未愈的中枢神经,他们怎愿言及此事。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又发动了侵华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件,才有中国震惊中外的八年抗战的历史。他们又被中国人民打败投降了。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他们亡我之心还在涌动。曾记否,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年年参拜“靖国神社”,认当年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为英雄。他们还多次篡改日本侵华史教科书,企图否认其侵略中国及侵略亚洲的历史罪恶。正如东巴凤《罗氏族谱》编写者罗伏龙先生所析的:全国人民全力搞经济建设的时候,他们又妄图对中国进行种种限制和制裁,遏制中国的发展。然而中国人民仍力排万难,使经济迅速飞跃发展,国力空前强盛,不能不使洋人们惊叹。历史上,武力侵略中国的目的被中国人民打败投降了,征服不了中国人民。经济制裁又无济于事,于是又来个新的花招,打着“接轨”或“共同开发”的招牌,不惜代价不远万里,背着几个洋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搞所谓“文化开发投资”,并寻找“联营者”,于是便诱来个别急功近利的人便甘当“合作伙伴”,这样既可以发“洋财”,又可靠“中外合资”这块牌子吓唬老百姓,更企图借助“洋气”快出多出“成果”。于是经不起洋人那几个臭铜板的引诱,便甘心当洋老板的“鹰犬“(用考辩者语),对其“公司老板”极尽献媚恭维之能事,而对故国同胞却呲牙狂吠,不顾民族历史原貌的来龙去脉细加考证分析,作客观的科学论断。而是紧紧抓住谱志中难免出现的一些错漏大做文章,甚至惟我独尊。不仅对壮族土官族谱中所说与中原有宗脉关连的,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而且还对《壮族通史》肯定有“中原关系”的说法大加指责,同时,对这些年来壮族中许多姓氏往中原寻根问祖,进行奚落讽刺,说是“千方百计”与中原网起“十八竿打不着的宗亲关系”。我们真不知道是什么使考辩者对这些本民族的寻根问祖者感到那么不顺眼。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由50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他们分布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各地,他们的渊源历史及文化与中原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他们回顾中原,寻根问祖,完全是“本是同根生”的强烈民族意识所使然,这是情理中的事。考辩者为何要就此借题发挥说三道四呢?难道要让这些寻根问祖者飘洋过海去到洋人那里去认祖归宗吗?倘若如此,“洋鬼子们”当然高兴。但是,凡有中华民族意识的人是不会这么糊涂的,除非考辩者其人。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爱国爱家的民族英雄。但也有一些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出个汪精卫之流的汉奸吗?如今在世界经济大潮冲击下,出个把“文奸”“文痞”之类亦不足为怪了。我们完全赞同罗伏龙先生的观点。
更值得铭记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我国西藏的拉萨,后又有新疆的乌鲁木齐市曾发生过少数坏人利用民族问题进行骚乱。其间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不可否认,亦有外国洋鬼子利用民族问题从中作祟有关。千百年来,中原韦姓与其他姓氏先后迁徙到广西,带来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使中原文化与壮族文化有机的融合。如今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的模范省区,我们务必警惕“洋鬼子”和“文奸”“文痞”,绝不让他们在广西各民族之间制造不和与分裂的阴谋得逞。
(本文作者系南丹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广西东兰韦景岱宗支族谱》主笔、主编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7-8 12:32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7-8 10:07
这是我前些天发布的贴子,莫二兄请参考。
发表于 2016-6-28 13:41:32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您看过《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一书吗?相信如果看过了,不会将其所探讨的内容上升到民族矛盾及中外意识形态斗争等政治高度,那不是我们关注和谈论的。这本书我只看了南丹及忻城莫氏土官的相关介绍。该书从历代史料记载中整理出南丹莫氏从宋朝归附到清末被废止共计34代50任土官的情况,并顺带分析指出南丹莫氏族谱作于清朝,而其所记始祖莫伟勋不曾见于史料且比莫洪燕的年代晚得多。这一点看不出有何不妥,也不见得有贬低莫氏之处。


个人理解,民族这一概念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政治产物。就算是汉族,也只能是汉王朝以后才出现的,且出现之初最多称汉人,并不称汉族。您也认为,莫氏可能秦朝就移民岭南,既然如此,秦时南迁的中原士民便不会有自己是汉人的概念,更别提汉族。况且南丹地区自汉而唐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羁縻地区,乃至宋朝归附后到明朝改土归流前都还是不入职方的化外区域。不知有汉,何来魏晋?再想想秦朝一统天下前所存在的燕人、楚人、越人、吴人等等,哪些又是汉人,哪些又是汉族?只不过汉朝鼎盛,自己职方之内的民众被职方之外匈奴等族群称为汉人罢了。如果说秦朝不是二世而亡,那么我们也很有可能被称为秦人或秦族。所以,探讨这些意义不大。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2:37
日本侵华时期,泰国泛泰主义兴起,企图在东南亚组建强大的泰语国家。于是泰国与日本帝国主义者联合,在东南亚及中国岭南地区鼓吹泰语民系独立,共同围堵中原华夏政府。建国后,壮族语言归属侗泰语系,又有民族分裂分子企图鼓吹壮独,逐步建立起脱离华夏文明的民族意识、神话体系。最近数年,又有为数不少的美、日分子在网络散播言论,实施分裂华夏的企图,我希望族人们能认清这个历史背景。

南丹莫氏自宋朝开宝七年纳土归宋起,前后931年都世为土司。忻城莫氏土司,也前后延续五百多年。无论王朝如何变更,都不曾更改过。这与南丹莫氏千年来一直坚持华夏统一的主张有关。其他姓氏土司,因为中间经常反叛、独立,也就废置无常,早已灰飞烟灭。

至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含田阳县,今广西百色市)等地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壮族民族学者并不想将它与华夏文明联系上,而是片面鼓吹这是瓯骆越人遗迹,从而形成壮族文化的独立体系(实际上壮族是建国后融合数十个民族而创立的新民族,不可能有共同起源)。我个人认为,这是黄帝后裔、上古三苗族的遗迹。尧帝时代,三苗族数反,舜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迁驩兜于崇山以化南蛮。后驩兜自投南海而死,舜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这里的崇山,并非河南少林寺的崇山,而是广西左右江流域,崇左崇善一带的崇山,隋唐时代这里还是纪念驩兜的驩州。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2:50
茅山莫二 发表于 2016-7-8 12:32
请问您看过《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一书吗?相信如果看过了,不会将其所探讨的内容上升到民族矛盾及中外意识 ...

我的意思,布骆陀经诗年代很晚,编著时期大约在明朝,且是民间宗教创作,臆造幻想太多。其关于“壮族莫氏”来源的解释,族人不应该采信。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7-8 14:41
莫雅邪,彝族史料称之为莫雅切,即《汉书》所说的夜郎王兴,多同(产生“夜郎自大”那位夜郎王)的后裔。

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王兴与句町国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互攻击。牂柯郡太守请发兵诛杀他们,朝廷议论以为道远不可攻击,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莫雅邪等不从命,刻汉朝官员的木像,立在道旁射击。杜钦劝大将军王凤讨伐。大将军王凤于是推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郡太守。陈立至牂柯,谕告夜郎王,莫雅邪不从命,陈立请诛杀莫雅邪。未报,和属吏数十人出行县,到达兴国且同亭,召莫雅邪。莫雅邪带领数千人往至亭,入见陈立。陈立责备他,将他砍头。以莫雅邪的头出示大众,他的属兵都投降。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害怕,提供粟千斛,牛、羊犒劳汉朝吏士。陈立归还牂柯郡,莫雅邪岳父翁指与莫雅邪的儿子邪务率兵,胁迫二十二邑反汉。冬天,陈立募诸夷和都尉长史攻打翁指等。蛮夷斩杀翁指,持首出降。

彝族也有莫氏世家,是一著名大家族,族人众多。但彝族人是父子联名制,并无固定姓氏,即用父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类似今天的英国人姓氏。莫雅邪世系如下:
雅蒙、 蒙雅液 、液那朵 、那朵藏、 藏辞辞 、辞阿宏、 宏阿武 、武阿古 、古阿举 、举雅则、 则雅尼 、尼雅哎 、哎雅鄂 、鄂鲁默 、姆赫邓、 邓雅奏、 奏默遮 、默遮索 、索武额 、额哼哈 、哼哈足赤 、足哲多 、多同米(多同) 、同米妣 、妣鄂莫、 莫雅邪(兴)
引用 莫经山 2016-7-8 17:22
我只看见南丹莫秀珠编辑的莫氏族谱中的始祖莫洪燕是秦代大将迁移到南丹,其后裔包括忻城莫氏,已八十多代
引用 莫发润 2016-9-29 19:40
莫王本姓杜
引用 莫发润 2016-9-29 19:51
莫王本姓杜

查看全部评论(21)

图说莫氏
宁夏“两会”祝贺世界莫氏宗亲祭祖大典圆满成功
宁夏“两会”祝贺世界莫氏宗亲祭祖大典圆满
重庆各区县清明会如火如荼展开
重庆各区县清明会如火如荼展开
重庆莫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以来,各地宗亲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家族事业发展。 3月27日,重
莫家拳组团参加暨南大学武术交流活动
莫家拳组团参加暨南大学武术交流活动
在1月7日,由世莫主席添来叔带队,广东省莫会副会长凡哥,莫家拳第五代传人坤雄叔,惠
海南莫正忠发表重要文章《琼雷莫氏乃是宗亲兄弟》
海南莫正忠发表重要文章《琼雷莫氏乃是宗亲
琼雷莫氏乃是宗亲兄弟 海南莫氏族谱卷二丶三记载,元代十一世天锡公与母亲黄氏收取印
2O15年6月24日一25日西行寻祖纪实
2O15年6月24日一25日西行寻祖纪实
我父辈兄弟五人,长房,二房仍在新会南门居住,三房,五房百年前到广卅读书而定居广卅
阳江莫氏大宗祠佚事(曾经的五大县驿站)
阳江莫氏大宗祠佚事(曾经的五大县驿站)
阳江莫氏大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曾作五大县(阳江丶阳春丶恩平丶新会丶电白)莫家人
宗亲日志
辽宁莫永甫
辽宁莫永甫 2014-05-04
女儿考取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做父母的没有比 ...
辽宁莫永甫
辽宁莫永甫 2014-05-04
女儿考取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做父母的没有比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6
我們是從安徽盧江出來的 當時戰亂 來到台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2
不知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莫堰村氏屬於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2
請問不知有無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莫堰 ...
高要莫炎
高要莫炎 2010-08-30
我族字派;有.容.德.乃.大.业.仕.如.国.贵. ...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